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射阳先生存稿

射阳先生存稿

四卷。明吴承恩(约1504-约1582)撰。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后迁居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县学教谕,但官都不显。其父吴锐,因家境穷困,以经营绸布为生。他为人正派,富于正义感,“好谈时政,意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承恩《先府君墓志铭》)。又喜欢研读群籍,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吴承恩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然而屡试不第,一直过着卖文自给的困顿生活,直至六十三岁的垂老之年,他才补上长兴县丞。两年后,因被人诬告入狱,释放后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州纪善。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承恩自幼敏慧好学,博极群书,年轻时即以文名著于乡里。又好奇闻,阅读了大量野言稗史及唐人传奇。为后来创作长篇小说《西游记》打下了文学基础。《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吴承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不仅能诗文,而且善画,“间作山水人物,观者以为通神佳手”(陈文烛《花草新编序》)。他能书,从现存的墨迹看来,他用笔潇洒,风采动人。在任长兴县丞时,吴承恩曾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交好,但在诗文创作上,他并不依傍七子的门户。其诗文创作“率自胸臆出之”。能较好地自抒情愫,颇得李白诗之余韵。郭麟《灵芬馆诗话》指出:“射阳先生诗笔,清而不薄,淡而能隽。”从现存诗观之,皆清婉流丽,在明代诗中可推为上乘。承恩还著有传奇小说集《禹鼎志》,选编词集《花草新编》。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数量不少,但因无子嗣,去世后大部分文稿散失。后由丘度从亲友中遍索遗稿,但也仅“存十一于千百”,编订成《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卷一为骚赋诗颂;卷二为序文;卷三为论赞杂著志铭跋启之类;卷四为障词诗余。首有陈文烛序文。《射阳先生存稿》在吴逝世后不到十年的万历十八年(1590)即刊印行世,但流传极少。1929年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发现的明刻本,可能是万历四十年以后经过丘度增补的复刊本,1930年曾据原刻本铅排出版。原刻本已运往台湾。刘修业据1930年铅印本重加辑校,易名为《吴承恩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书中收入陈文烛序、吴国荣跋和李维桢叙。另有刘氏所辑的《吴承恩诗文事迹辑录》等附录四种存世。

猜你喜欢

  • 四书释地

    一卷。四书释地续一卷。四书释地又续二卷。四书释地三续二卷。总称《四书释地》。清阎若璩撰。阎若璩事详《古文尚书疏证》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疏于地理人物考据,亦间有训释经义不当之处,阎氏遂作此书以补其缺

  • 十三经音义故例

    一卷。清孙葆璜撰。葆璜字仰屾,原名衍庆,字柳君,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此书总例二十二条,凡例二十五条。“故”是“诂”的意思,由今言而通古义,所以称“十三经音义故”。总例大致分为“字体”和“音义”。字体

  • 老子道德论述要

    见司马光《道德真经传》。

  • 北虞先生遗文

    八卷。明邵圭洁(约1540年前后在世)撰。邵圭洁,字伯如,一字茂齐,号北虞,江苏常熟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是集为其子兵部主事邵禧厘所编。分为二帙。前一帙凡六卷,缮写多脱误。后一帙凡二卷,与

  • 湛园未定稿

    六卷。清姜宸英(1628-1699)撰。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少工举业,兼善诗古文,但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七十岁始成进士。后充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受正考官李蟠牵连,下狱病

  • 读法言札记

    一卷。清陶鸿庆撰。是书为读诸子札记之第十四种。《学行》篇,“以其所葬”,以五臣注本作“其所以葬”。《重黎》篇,“者”读为“诸”,“也”读为“邪”,谊皆精,即《孝至》篇,“宗夷猾夏”,从《广雅释诂》“宗

  •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敬称朱子)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

  • 青门集

    三十一卷。清邵长蘅(1673-1704)撰。邵长蘅,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江苏武进人。天性颖悟,读书目睹数行,十岁补诸生,因事除名,束发能诗,弱冠即以诗和古文辞闻名于世。康熙年间客游京师,和施

  • 天问阁集

    三卷。明李长祥(1612-1679)撰。长祥,字子发,号研斋,晚号石井道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人。崇祯年间进士,福王时授御史,著有《杜诗新编》、《天问阁集》等。该书主要内容是旧闻轶事,多为疏证史案。

  • 天演论

    二卷。英国赫胥黎(1825-1895)撰,严复(1853-1921)译。赫胥黎,英国著名博物学者。严复原名完光,字又陵,后改今名。复早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后被送往英国留学,学成后回国。从1895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