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富川县志

富川县志

①十二卷,清叶承立纂修。叶承立,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进士,乾隆十九年(1754)任富川知县。考汉置富川县,属苍梧州,三国吴改属临贺郡,隋初属贺州,后改属始安郡,唐改复水,寻复故,明属平乐府。县志,嘉靖间县令符大宾始修,万历十一年(1583)县令周笃棐重修,三十九年(1611)张文耀县令三修。乾隆间县令叶承立四修,志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富川县志》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全志共十二卷,分舆地志、风土志、营建志、职官志、赋役志、学校志、兵防志、选举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杂记志十二门。此志未及征引,因当时修志不以考据见长之缘故。② 十二卷,清顾国诰、柴照、左秉埙修,何日新、刘树贤纂。顾国诰、广东人,举人,光绪九年(1883)富川知县,十三年(1887)复任。柴照,浙江人,光绪十四年(1888)富川知县。左秉埙,广州驻防汉军人,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任富川知县。何日新,广西富川人,恩贡,试用儒学训导。刘树贤字钜川,广西临桂人,举人。富川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757)叶承立续修,嗣后一百三十多年无谋及者。制度沿革、风俗变迁、人事代谢、世运盛衰茫然无据。咸丰间兵燹之灾,旧板被焚,卷宗所存亦绝无仅有。光绪九年知县顾国诰有修志之举,甫集事而迁调,事将中辍。继任柴照虑再迁延岁月,时愈远而事愈湮,而文献无征,续顾国诰之愿,乃延县绅开局纂修县志。遍加采访,略有头绪,聘刘钜川纂辑成篇。以万历间张文耀旧志为蓝本,遗者补之,新者增之,疑者阙,芜者芟。事必求详,记必务实,历两月稿成。刘钜川离去,聘周昌期详加考正。志于光绪十五年(1889)修成,十六年(1890)刊刻。《富川县志》光绪十六富江书院刻本。全志共十二卷,卷首柴照、刘树贤序、凡例、目录,志分舆地志、风士志、营建志、职官志、赋役志、学校志、兵防志、选举志、宦绩志、人物志、艺文志,共十一门。康熙十三年(1673),县令刘钦邻不附吴三桂,不屈而死,朝廷赠太仆寺少卿,谥忠节,王士祯为撰《刘江屏殉节诗》具收志中。有1967年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刻本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吟红阁诗钞

    五卷。清夏伊兰撰。夏伊兰,生卒年不详,字佩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秀才夏松如之女。清代诗人。此书有道光九年(1829)刊本。书前有邵正笏、陈惟亨、黄宪清、罗文鉴及食香女史、姚罗星所作序言,有姚若撰写

  • 尚书质疑

    ① 八卷。清王心敬(详见《丰川易说》)撰。《尚书质疑》悉尊元代赵孟頫《尚书今古文集注》及吴澄《尚书叙录》、《书纂言》之说,将《尚书》今文与古文二者分开,不为无据。《康诰》、《酒诰》、《梓材》三篇,学者

  • 左传国语国策评苑

    六十一卷。明穆文熙(详见《七雄策纂》条)编。其中《左传》三十卷,《国语》二十一卷,《战国策》十卷。《左传》选用的是杜预注和陆德明释文,但只标有杜预名,而不标陆德明名。《国语》选用的是韦昭注,宋庠补音。

  • 草窗集

    一卷。明刘溥(生卒年不详)撰。刘溥,字原博,别号草窗。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未经科举,精天文律历之学,工画,通医学,有志用世,于明宣德初(1426)以文学征授惠民局副使,后调太医院吏目,但非溥之志也

  • 阳春集校本

    一卷。清王鹏运(1849-1940)校。王鹏运字幼遐,号半塘老人,晚号鹜翁,广西桂林人。同治举人,官御史、礼科给事中。其著颇富,有《味梨词》多种。本书据鹏运自跋云:“《阳春集》刻本久佚,从彭文勤传抄汲

  • 金正希年谱

    ①一卷。清程锡类编。锡类字不匮,明清之际安徽休宁人,系谱主门人。谱主金声(1598-1645),字正希,号赤壁,安徽休宁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庶吉士,后告病归。南明弘光时任命为左佥都御史,

  • 经典通用考

    十四卷。清严章福纂。章福字秋樵,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诸生。潜心小学训诂,成《说文校议议》三十卷,另有著录。此书首有自序,作于咸丰丁巳年(1857),末有后序,作于咸丰辛酉年(1861)。此书大旨以

  • 读史兵略续编

    十卷。清胡林翼撰。此书体例同《读史兵略》。因前编终于五代,故又作《续编》,述宋、元、明三朝兵事,取材于毕沅《续资治通鉴》和《明史》。此书有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图书集成印刷局铅印本,据莫友芝抄

  • 孝经旁训

    一卷。清孙传澄修订。孙传澄字对涧,浙江宁波人。是书经文作大字,注作小字,列于经文之旁。“广扬名”章下附古文“闺门”一章。“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谏诤、感应、事君、

  • 清芬阁米帖

    十八卷。清王亶望(生卒年不详)辑。王亶望,山西系,汾州(今山西汾阳一带)人。官至巡抚。王氏该帖汇刻米书四集,每集四卷,又附《画锦堂记》和《离骚经》各一卷,共为十八卷。米书自宋以来的各种刻本,全帙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