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

五百卷。宋李昉(925-996)等奉太宗之命编纂。李昉北宋文学家,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后汉乾祐进士,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李昉为官谨慎小心,不以赫赫自称,而性情和厚,善待宾客。时与辽作战不利,他主张:“屈已修好,弭兵息民。”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对保存古代文献颇有贡献。李昉为文慕白居易,用语浅显通畅,有文集五十卷,已失传。此书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故名。全书五百卷,目录十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笔记、稗史等四百七十五种,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说资料。全书按题材分九十二类,又分一百五十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已经散佚、残缺或被后人窜改的,全赖此书得以考见。《太平广记》引书较广,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录,失传的书可据以辑集,有传本的书也可据其异文互校。书中引文比较完整,不象其他类书引文多加删节。分类较细,也便于按题材检索资料。因而对校辑、研究古代小说极有价值。《太平广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佚,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中选取素材、转引故事,加以敷衍。说话人甚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宋人蔡蕃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三十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八十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都是依据《太平广记》而成。《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缺佚舛误,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刊本,后有明隆庆活字本、清乾隆十八年天都黄晟刊小字本、清乾隆二十年槐荫堂重刻明许向昌本、清道光二十六年三让睦记刻本、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1944年北平文友堂书坊影印谈刻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本。

猜你喜欢

  • 易学真诠

    不分卷。清黄本溥撰。黄本溥字以行。湘乡人。此书前有自序。说明著此书的目的是“于易学之源流、河洛之精蕴、先后八卦之象数,慎思明辨,力求昭晰。俾学者豁然于天人合一之旨,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故书中多以

  • 棠阴比事

    一卷。附录一卷。宋桂万荣(生卒年不详)撰。明吴讷(生卒年不详)删补。桂万荣,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官至朝散大夫、直宝章阁,知常德府。《棠阴比事》记录了自古以来一百四十四件案例,及对案例的分析,为便

  • 榕村语录

    三十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通论》)撰。是书为李之门人徐用锡及其孙清植所辑,为光地学术言论汇编。其中有光地所自记者,有子弟门人所记者,而以光地自记及清植记者为多,各注于诸条之后。书中经书总论与论《四书

  • 海亭集

    四卷。明郑普(约1575年前后在世)撰。郑普,字汝德,号海亭,福建南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云南府知府。是集有文三卷,皆应酬之作。诗一卷,仅二十余首,据王慎中所作墓志称,郑普精于经学。

  • 诗经小学录

    四卷。清臧庸(1676-1811)撰。臧庸本名镛堂,字在东,更字西成,号拜经。江苏武进县人。臧琳的玄孙。清代经学家。师事卢文弨,并从钱大昕、段玉裁等讨论学术。曾助阮元编辑《经传纂诂》、《十三经注疏校勘

  • 木天禁语

    一卷。元范德机(1272-1330)撰。范德机字亨父,一字范椁,清江(今湖北恩施)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官,后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范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等齐名。其诗多为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

  • 西夏书事

    四十二卷。清吴广成撰。广成字西斋,青浦人。好为古文辞,中年后尤殚心矢学。是书为编年体,汇集有关西夏的历史材料,起自唐中和元年(881),迄于宋绍定四年(1231),仿朱熹《通鉴纲目》体例,排比成书。“

  • 悔庐全书

    六种,二十卷。清张崇兰撰。张崇兰字猗谷丹徒(今属江苏省)人,生卒年不详。一生家居授徒,并从事著述。全书收《悔庐文钞》五卷首一卷文补一卷、《古文尚书私议》三卷、《中声集》二卷、《粗才集》二卷(以上两种为

  • 顾氏家集

    八种,二十一卷,附录二卷。顾燮光(1875-1949)编。顾燮光字鼎梅,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间廪贡生。善书画,尤好金石碑版之学,著有金石著作数种及《非儒非侠使斋诗文集》。是编为顾燮光汇集自曾祖及兄四代

  • 九经辨字渎蒙

    十二卷。清沈炳震(生卒年月不详)撰。炳震字寅驭,号东甫,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岁贡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科不遇。专攻古学,考订博辨,一生著述颇丰,除此书外,尚有《新旧唐书合抄》、《廿一史四谱》、《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