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

四十三卷。南宋真德秀(1178-1235)撰。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从师于朱熹弟子詹体仁,自谓于朱学尝私淑而有得。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继试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校书郎、秘书郎、起居舍人、礼部侍郎、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等职。为官廉洁,以“廉仁公勤”四字励僚属,多有惠政。著有《西山文集》、《读书记》、《大学衍义》等书。此书因《大学》之义而推衍议论,故名“衍义”。他推崇《大学》一书,强调为人君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亦不可以不知《大学》。此书成于绍定二年(1229),呈进于端平元年(1234)。当时,宋理宗浮慕道学,而内实多欲,权臣外戚交煽为奸。他借《大学》之义,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平天下为用,倡明君主为治之道,以暗切时弊。书中首列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四大纲。每纲又各系以目,共分四纲十二目。《格物致知》纲分为《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四目;《诚意正心》纲分为《崇敬畏》、《戒逸欲》二目;《修身》纲分为《谨言行》、《正威仪》二目;《齐家》纲分为《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四目。目下又分细目,共有四十四个子目,唯《修身》无子目。皆引录经文、旁征史事,参以先儒之论,以明法戒,并阐发自己的观点。书中他认为,国乃天下之本,家乃国之本,身又为家之本。为此,提出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为君主格物致知之要。他认为,性即是理,“人之理”是“天与之”,是至善之性,即仁义理智。因此人皆有不忍之心,但因私欲干扰,而不能达之于用。唯有圣人才能“全体本心”,私欲不杂。仁为众善之长,有仁心便有此仁政。所以,君主之道以知善最为重要。不知自己性之善,则无以知自己可为尧舜;不知人性之善,则无以知人皆可为尧舜。“天地之性”是至善的,有的人善,有的人不善,是受“气质之性”的影响。因此,从治自己而言,则要学习;从治人而言,则要教育。学习的功能是恢复自己的善性,教育的功能是恢复别人的善性。自己之性不善,而不以圣人之道治其身,是自暴。以人之性为不善,而不以圣人之道治其民,是暴天下。善有大小之别,而以人伦为最重要。“三纲”正,则“六纪”正;“六纪”正,则万事皆正。君为臣纲,君正则臣亦正。父为子纲,父正则子亦正。夫为妻纲,夫正则妻亦正。所以,为人君者必须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须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须正身,以率其妻。君主要善于识别人材,任君子,远小人,不要被奸臣迷惑;要审治体,掌握德刑先后之分,明义利重轻之别;要察民情,掌握人心向背的原因,田里戚休的情况,圣贤的君主轻赋敛,而不尽其财;省徭役,而不尽其力。强调崇敬畏,戒逸欲为君主诚意正心之要。他认为,德必须以敬为首,敬为心的主宰,万善的本原。敬则仁,不敬则私欲侵害而不仁;敬则诚,不敬则私欲杂而不诚。君主要在这方面下力气。修己之敬有三:即身心内外不可有一毫之不敬;容貌必须端严若思;言辞必须安定。君主要戒逸欲,戒沉湎,戒荒淫,戒盘游,戒奢侈。又强调谨言行,正戚仪为君主修身之要。他认为,君主的言行不可以不谨慎,这如鹤鸣子和,气之相感,上倡下应为自然之理。君主言之善否出于一室之间,而百姓从违见于千里之外。一行则为仪表,而四方见之。所以,言要忠信,行要笃敬。忠信即诚,笃敬者诚敬。未有诚敬而不心服,也未有不诚敬而能使人心服,故言行要必诚必敬。君主必须正威仪,威仪为内心之表。内心正,则威仪亦正;内心不正,则威仪亦不正。动作有动作的规范,礼义有礼义的规范,威仪有威仪的规范,皆为天命一定而不可违。能遵循其规范,顺天地之命,谓养之以福。不能遵循其规范,逆天地之命,谓败以取祸。君主有君主的威仪,臣有臣的威仪,不可混同。强调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为齐家之要。全书论述皆暗喻时政,以正本清源为宗旨,力求通过此书,而达到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幸的目的。但作者只论述为治的道理,未及讨论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内容。故明儒邱浚为补其缺,作《大学衍义补》。有《真西山全集》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

猜你喜欢

  • 愧室事略

    一卷。清高而谦、高凤谦合撰。该书记其兄高凤歧事迹。凤歧字观桐,号愧室,福建长乐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在两广总督岑春萱幕府做幕僚,因功擢为梧州知县。创办工艺厂、蚕桑学堂等事业。受御史于式枚推荐

  • 酒边词

    二卷。宋向子諲(1086-1153)撰。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今四川忠县)人。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元符初,以恩补官。南渡初,历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事迹载《宋史》本传。向子諲晚年以忤秦桧致仕,卜筑于清

  • 分书偏旁五百四十部

    一卷。清顾蔼吉撰。参见《隶辨》。是书就《说文》部首一一取八分书所有者列之,详著其变体、省体、或体、讹体。其为八分书所无者,则注云‘阙’而说明其省变之体。至为详明,对于习八分书者颇有帮助。有《隶辨》附刊

  • 鱼凫汇刻

    三种,四卷。清鱼凫居士编。鱼凫居士,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丛书收入三种:清蔡寿祺《筹蜀记》一卷并附录、《惠蜀书》二卷并补遗、清徐灼《汉安征信录》二卷。均记蜀中战乱事。前有咸丰十一年(1861)鱼凫居士

  • 辩言

    一卷。南宋员兴宗(生卒年不详)撰。员兴宗字显道,仁寿(今陕西麟游西)人。历官著作郎、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乾道(1165-1173)中以谗被罢奉祠。平时观览历世纪解传注之言,凡于理未安者,“退且惧其不纯

  • 周易郑注

    十二卷。汉郑玄撰,宋王应麟撰集,清丁杰后定,张惠言订正。此为湖海本。丁杰字小疋,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乾隆时进士,官教授。王应麟所辑《周易郑康成注》一卷,明胡震亨附刊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后,姚士粦

  • 诗纪历枢

    一卷。题缺名,不知何人所辑。全书共辑录十三条。“箕为天口主出气,尾为逃臣贤者叛,十二诸侯列于庭”一条,引见《太平御览》;“天霜树落叶,而鸿雁南飞”一条,引见《初学记》;“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一

  • 大乘起信论义记

    一卷。隋代释昙延(515-588)撰。昙延,俗姓王,蒲州桑泉(今属山西省)人。少年出家受学僧妙,专习涅槃。受具足戒后,更习华严,十地等佛法诸部。著有《涅槃义疏》十五卷等疏,今已失传。隋开皇四年(584

  • 李克书

    一卷。周李克(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李”或作“里”,古字通用。李克为魏文侯之相。《汉书·艺文志》载儒家《李克》七篇。佚已久矣。然《文选·魏都赋注》,明引《李克书》三语,最可珍贵;马国翰又从他书

  • 吕子续补

    一卷。清梁玉绳(见《吕子校补》条)撰。玉绳既有《吕子校补》二卷,后又披览他书,续有所获,分见于其所著《瞥记》,及其子学昌所辑《庭立纪闻》中。清光绪年间,嘉兴陈其荣从二书中录出,依次排列,名《吕子校续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