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冶县志

大冶县志

九卷,清谢畬修,胡绳祖纂。谢畬,广东英德人,官大冶知县。胡绳祖,字畏思,本县人,举人,官江南潜山知县。县志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县令张泉创修,宣德初年县令梁嵩续修,万历十二年(1584)县令吴仁更补修,此后历六十年未曾增修。康熙十二年(1673)奉诏修纂通志,谢畬延胡绳祖等重加修辑刻印。共九卷,分地舆、建置、田赋、秩官、宦迹、选举、人物、艺文、治忽九纲,分目六十一。旧志只记山名,颇觉简略,此志山川细载东西南北,始于《山海经》,于山川源委,皆详载。山名或有小讹,仍之不更,以示审慎。形胜当在山川类前,镇市、古迹当移建置后,此志一遵其例。闾阎风俗,罗举以备采访,物产土宜,详陈以备选择,祠祀视昔有加,元宫琳宇,数以百计。秩官类,县令姓氏,于旧署中得题名断碣,遗漏尚少,至教职簿尉诸员,无可考证。艺文类,采访得关于政事者数篇,增入甚少。治忽类,附灾异、兵寇、逸事等类。可惜将成书,因滇南兵事而中止,但虽草创之志,也不得等闲视之。 ②十二卷,首一卷,清初陈邦寄修,胡绳祖纂。陈邦寄,辽东辽阳人,贡生,官大冶知县。莅任五年,奉令增修志典,延胡绳祖等继前县令谢畬纂辑未竟之事,编缀补修。自万历十三年(1585)始,至康熙十二年(1673)止,百余年掌故,绝而复续。取江宁、扬州、安庆、滁州诸志,详细订视,籍为指南成书。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印。首列姓氏表、治景图,分目为地舆,附沿革、星野、疆界、形胜、山川、风俗、物产,次第一遵谢志,建置,附城池、公署、学校、祀典、武备、仓场、坊表、镇市、邮舍、津梁、古迹、丛祠、茔墓,增武备一门,田赋,附里社、户口、土田、赋役、课钞、屯粒,删湖课一条,治忽,谢志列于卷末,此志改编于田赋之后,秩官之前,附灾异、兵寇,秩官,宦迹,选举,有纲无目,谢志附二十一条,此志统序而不分列,以三纲可括诸目,人物,附前贤、德业、学行、孝友、节烈、义慨、隐逸、流寓、方外九条均遵谢志,武功改勋庸,谢志艺文志仅录一卷,此志扩为三卷,未免滥收。逸事,谢志附治忽类,此志别为一类,成谢畬所未成。③ 十八卷,首一卷,清末胡复初、马修蕃等修,黄昺杰纂。胡复初,字斋,江西南昌人,举人,官大冶知县。马修蕃,字启田,江苏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人,监生,继复初任知县。大冶县志,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县令陈邦寄继前令谢畬未竟之书而成。至同治初年,已距一百八十余年未修了,其间风俗更改,人事变迁,与旧志不同者甚多。县志急于续修,适有重修省志之议,檄饬各郡县汇进县志以备采择,胡复初延黄昺杰,求得前志,旁搜博采从事编辑。同治六年(1867)胡复初去职,马修蕃继任,志书告成刻印。分十四纲,九十四子目,其大纲仍遵旧志,间易其名称。前志地舆,此志改疆域,疆域原属地舆,但星野、沿革、驿递、形胜、风俗仅就一县境内而言,故仿通志改称疆域。旧赋志,赋税杂供,前志已详叙,但相隔已远,各因时宜不无互异,此志仅略为增添,分注于旁。秩官志、宦迹志,时代既久,多淹没,此志得邑人刘广泰手册,增加多人,详载其事迹。艺文志,关风土名教照旧采录,如出自生存者,概置不登,惟抒情景物,寄与民,破格录存。人物志增政治、忠烈、文苑数类。

猜你喜欢

  • 选学拾沈

    二卷。清李详(1859-1931)撰。李详,字审言,又字愧生。江苏兴化人。辛亥革命前撰文鼓吹民族主义思想,曾任江楚编译官书局帮总纂、安庆存古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在沪与冯煦光纂《江苏通志》。1923年任

  • 书经集注

    见《书集传》。

  • 曹江孝女庙志

    十卷。清沈志礼撰。沈志礼字范先,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广东按察使。生卒年不详。本书原为会稽人印君素初编,张噩续纂,均未成书。沈志礼乃据旧志重辑撰成。东汉会稽孝女曹娥事迹,三国魏邯郸淳所撰《曹娥碑》

  • 分撰两戴礼记章句凡例

    不分卷。清廖平(1852-1932)撰。廖平,字季平,号六泽,四川井研(今四川省井研县)人。光绪注,光绪无乙丑年,必有误。进士。以知县起用,自请改教,遂选授绥定府教授,任教尊经书院,四川国学院。廖平儿

  • 毛诗名物略

    四卷。清朱桓(约1697-1763)撰。桓字勖为,又字拙存,浯村(今江苏宜兴)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八旗志》书馆纂修。乾隆三年(1738)充顺天乡试同考官,

  • 纷欣阁丛书

    十三种,七十八卷。清周心如编辑。周心如字幼海,浦江(今属浙江省)人,生平事迹不详。“纷欣阁”大约是编者书室名,因以为丛书名。所收十三种书为:宋朱熹《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清许乃济、清王庆麟《左氏蒙求注

  • 阎古古全集

    六卷。明阎尔梅(1603-1662)撰。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弘光时,清军南下,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其后又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

  • 平津馆丛书

    十集,四十三种,二百五十四卷。清孙星衍(详见《岱南阁丛书》)编辑。汉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地当高津、平原一带,孙星衍为山东督粮道,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

  • 学斋占毕

    四卷。南宋史绳祖(生卒年不详)撰。史绳祖字庆长,眉山(今属四川)人。早年从学于魏了翁,官至朝清大夫直焕章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勤奋好学,经史百家之书,无所不读。此书卷首自谓:“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

  • 读书笔记

    六卷。清尹会一撰。尹会一号健余,直隶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官至吏部右侍郎。是书首有门人王击玱序,所定次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书中规抚指趣,不离朱子。每条下间或引王罕皆、王玉清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