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增修欧氏几何

增修欧氏几何

五卷,附四卷。清曹汝英(生卒年不详)撰。曹汝英,字粲三,广东番禺(今番禹)人。著有《直方大斋数学上编》十四卷(1903),《直方大斋数学上编附卷》二卷(1904),《直方大斋数学中编》四卷(1907),《算学杂识》十卷(1898),《普通数学教科书》六册(1906)。《增修欧氏几何》为介绍西方几何学的普及读物,此书五卷即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五卷内容。在卷一的开头有一段文字,似为全书前言,曹汝英谈及增修之目的:“欧氏之书,既论各种之形兼言数理,则一切度皆赅无矣。然欧氏所论数理,词旨幽深,非初学者所当务急。故泰西学生之习欧几里得者,止习前六卷〔第五卷亦有不习者〕及第十一卷而已。其余各卷所论者姑舍,是又因书中间有奥晦之词,且不能容括今日新理,故又增修之,以期利便初学,意至善也。今不揣简陋,师其法,以辑引编,题曰《增修欧氏几何》。”在书中,曹汝英增加了大量“原书未有之题”,同时还对其作必要的删节。对于原书的“界说”、“公论”均作了改动。如直线界说:“诸点所引之方向处处相同,则所成之线为直线”;平面界说:“面内任取两点,若以两点为界之直线恒贴面上,则此面为平面。”徐光启、利玛窦的译本的平面界说为:“平面二面平在界之内”,显然不及曹汝英的界说通俗易懂。还有曹汝英的圆的界说:“圆为平面形,以一线为界,自界到圆之中处作直线俱等。”圆径与半径界说:“过圆心作直线两端抵周者为圆径,自圆心至圆周之直线为半径。”平行线界说:“两直线同在平面内将两端引长至无穷不相离亦不相遇为平行线”。从以上所引卷一的部分界说可知曹汝英为了利便初学,对原界说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不少解释性的语言。在徐、利译本中有“公论”十九条,而曹汝英本只有公理十二条,他说:“据徐译本,本应有公理十九条,唯后七条近日西国几何教科书皆删去不读,故此编亦止列十二条。”对徐、利译本的文字叙述加以改动,变为用符号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叙述。《增修欧氏几何》中引用的符号有:“=”,“∥”、“L”(直角)、“∠”(角)、“⊥”(加)、“”(减)、“”(平行四边形)……,但字母未引用,仍以甲、乙、丙、……子、丑……代替。另一重大改动是将书中原来的题目分为:“一为求作之题,名曰法题;一为求证之题,名曰理题”,“然无论何种题,皆同一体裁,知其体裁,则作几何题时自不忙乱。”曹汝英对原书的增修主要是在附卷中,他所增之题,虽然绝大多数为西方初等几何书中所有者,但对中国人却是新颖的内容。如附卷一第一款“反求法”(即逆推法):“若将题目所求之事权作已知,反推题目所设之事,或推前之所学有何义理,与所设之事相关,则名曰反求。当反求时或须征引旧题或须作图,必谨记之。俟推得所设之事,或推得相关之理,乃反其次序,而顺列之,即得正求之法。”曹汝英认为:“反求法虽不能谓之定法,然法题往往可用此法求之,亦聊胜于无法也。”并列举理、法各一题说明反求法的应用。当代中算史家李迪认为:“这是首次在中国的数学文献上见到的有关逆推法的详细文字记载。”在附卷三第十题是“西姆松线”:“圆内有切界三边形,若于圆界上任取一点作垂线与三边正交,或与三边引长正交,则三垂线之端必同居一直线内。”在证完此题后曹汝英加注:“上圆戊庚线,西人称为子点至甲乙丙形之鲜氏线,此题乃鲜姆逊所立,因以其名名此线也。”附卷四第五题是著名的“九点圆”问题:“三角形从三角至对边各作垂线相交于正心点,次将正心点至三角之线各两平分之,则所分三点及三垂线之端并原三角形各边中点必同居一圆之界。”在附卷一第九款和附卷三第五款专门讨论轨迹问题,在说明轨迹内容的基础上曹汝英给出了轨迹定义:“无论直线曲线,若线内诸点恒与所设情节相符,而线外之点皆不相符者,购此线名‘点之公界线’。”“求公界线之题,大率分(甲)(乙)两级作之”,先按条件作出“公界线何在”,再证“公界线内无论何点皆与所设情节相符”。以上所引用诸项,均系首次见于中文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在卷五第三定义后曹汝英解释了“几何”,他认为:“几何二字有两解,其一即若干之谓,此人人知者;其一乃任何度之谓,此则稍不易明者”。对著名的第五公设他认为:“此条公理,后人皆以为非极浅显,益尚有更浅之法可证其必相遇也。故学者暂可不相会之”。实际上这是独立不可证明的,欧氏几何正是以这条公理为特征。亦可知曹汝英尚不知非欧几何已经出现。对《增修欧氏几何》作出深入研究的是当代中算史家李迪的《曹汝英〈增修欧氏几何〉初论》(载《数学史研究文集第四辑》)。李迪认为:“《增修欧氏几何》一书,尽管内容是很浅显的初等平面几何学,可是却包括了不少对当时中国来说是很新颖的问题和思想,在《几何原本》研究史上应适当提及。总的来看,曹汝英的工作还是有意义的,值得肯定。”《增修欧氏几何》的版本有清刻朱印本六册本。

猜你喜欢

  • 中论

    二卷。东汉徐干(171-218)撰。徐干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西)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中郎将文学。是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六卷。《崇文总目》亦作六卷。今存二卷,二

  • 爨下语

    二卷。明张复(生卒年不详)撰。张复,字子远,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人。生平事迹不详。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为四卷,而《四库》馆臣所用浙江巡抚采进本为二卷,即分上、下二卷。每条各以偶语联比成文,体例类

  • 兴国州志

    ①七卷,明唐宁修,林爱民纂,唐宁,字松泉,河南怀远人,举人,官兴国州知州。林爱民,字惟牧。福建福宁人,进士,以户部主事谪为兴国同知。宋绍熙四年(1193),知军赵善宣始纂图志六卷,或名潘廷立修,实为二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

    十四卷。清田潜撰。潜原名吴炤,字伏侯,湖北江陵人。光绪辛丑(1901年)举人,江苏候补道,历充留日学生监督。尚著《二徐说文笺异》。是编首为田氏自序。正文录《慧琳音义》及《希麟音义》所引《说文》,笺其与

  • 松阳钞存

    二卷。清陆陇其(见《古文尚书考》)撰。陆氏为灵寿知县时,于官事之暇,取其所著《问学录》、《日记》二书,摘选其中切要之语,录为一编,以示学者。灵寿乃古松阳地,故以“松阳钞存”为名。共七十五条,分道体、为

  • 瀛海仙班帖

    十卷。清孔继涑辑刻张得天书。中多御制诗文和应制书。清高宗御制怀旧诗赞张得天书云: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张得天名照)谁能若。精神贯注深,非人所能学。可见对其见

  • 妙法莲华经文句

    二十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妙法莲华经文句》简称为《法华文句》,略称为《文句》。为天台宗三大部之一。由天台宗始祖智大师,于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在金陵光宅寺开讲《

  • 尚书辨伪

    五卷。清唐焕撰。唐焕字石岭,湖南长沙人,诸生。唐焕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所以命名其书为《尚书辨伪》。卷首有唐焕自序,其次是伏生《尚书》以及孔安国的伪《尚书本末》,再其次是伏生口授的孔圣删录真《尚书》

  • 益雅堂丛书

    四集,二十种,八十六卷。清傅世珣(见《玲珑山馆丛书》)编。丛书所收多为小学、训诂方面的著作,共分四集。第一集收清翟灏《尔雅补郭》二卷、宋陆佃《埤雅》二十卷等,共五种。第二集收清钱树棠《说文通论》一卷等

  • 靖江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叶滋森修,褚翔书纂。叶滋森,福建闽县人。廪贡生,光绪元年(1875)复知靖江县事。叶氏在任期间,邀邑人褚翔等诸儒纂修邑志,越十月而书成。考邑志正德年间知县事殷云霄始为志,嘉靖四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