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填词杂说

填词杂说

一卷。清沈谦(1620-1670)撰。沈谦字去矜,号东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辨四声,长通音韵之学。明末诸生,入清后曾起兵抗清,事败后隐居不出,靠行医为生。其诗初学晚唐温、李,后得见陈子龙诗,于是转而学汉魏与初、盛唐诗。早年与毛先舒、张丹并有诗名,人称“南楼三子”,后与毛先舒、张丹、陆圻、柴绍炳、吴百朋、陈廷会、丁澎、孙治、虞黄昊合称“西泠十子”。其工诗亦精通词学,并擅长填词。其词学著作有《词谱》、《填词杂说》、《词学》等。本书为论词之作,即自《东江集抄》录出者。虽仅三十一节,而颇有精论。其论词很重视言情因素,强调要以情动人,认为“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乎移情。白描不可近俗,修饰不得太文。僻词作者少,宜浑脱乃近自然;常调作者多,宜生新斯能振动。词要不亢不卑,不触不悖,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学周柳,不得见其用情处;学苏辛,不得见其用气处。当以离处为合,皆填词者所当知也。”评判宋贤,公允精实。论清真词,颇有独到之处。他赞扬柳永的“晓风残月”,也欣赏苏轼的“大江东去”,说是“体制虽殊,读之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他高度评价李煜、李清照的词,也正是从写真情、直抒本色这一根本点着眼的。重视词的移情作用,并不意味着不讲究章法,不讲究出新,一首好词本身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例如,他论填词结句,特别强调错综动荡,要“能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动语”。他还谈到诗词曲的特点,说:“承诗名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然诗曲又俱可入词”。此说可供人寻绎三种不同抒情诗体的独特风味。有《词话丛编》本。

猜你喜欢

  • 李卫公问对

    三卷。又名《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旧题唐李靖撰。李靖(577-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新、旧《唐书》俱有传,为唐初著名军事家,屡建奇功,唐贞观十一年(637)受封卫国公。据史传李靖

  • 宋四六话

    十二卷。清彭元瑞(1731-1803)编。彭元瑞字掌仍,一字辑五,号云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赠太子太保,与纪昀齐名,同为乾隆时名臣。著有《经进稿》及《

  • 濒湖脉学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李时珍对脉学颇有研究,根据各家论脉之精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此书成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书中前半部分以歌诀形式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

  • 二须堂集

    二卷。清丁咏淇(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丁咏淇字瞻武,号菉滨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二须堂集》。此集为丁咏淇自编。所谓“二须”,取诸葛亮“学须静,才须学”语。共二卷。上卷书十

  • 张北湖年谱

    一卷。清张京颜编。京颜、清中时人,系谱主之子。谱主张朝晋(1672-1754),字莘皋,号北湖,浙江海宁人,诸生,四十岁后即不应试。平生研究理学,最推崇张履祥。曾刊印《杨园言行见闻录》,又搜编杨园未刻

  •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三卷。李琪(生卒不详)撰。李琪字孟(梦)开,亦字开伯,号竹湖,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平不详,宋宁宗庆元二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此书以诸国为纲,而以其国之事见于《春秋》者类编为目,前有序,后有论断。第

  • 春秋例表

    ① 一卷。清王闿运撰。该书编首有他的自序,认为孔子作《春秋》以拨乱反正,进退褒贬,生死存亡,都在三科之中;而且一予一夺,不出一字,一美一恶,不嫌同词;可惜后世作传者观听不决,守文失据,顾此失彼,以无为

  • 潞州志

    十二卷。明马暾纂修。马暾字廷震,出身进士,明弘治间任潞州知州。弘治初年,马暾莅位,乃以修志为己任,历数月,志成。《潞州志》明弘治八年(1495)刻本。全书十二卷,分为:卷一建置沿革、郡名志、分野志、疆

  • 续增沙河县志

    二卷。清鲁杰纂修。鲁杰,字卓泉,湖北江夏(今武汉武昌)人,举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沙河县令后,于公暇续纂乾隆年间杜灏所修旧志,历一年而成书。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其编次为人物、舆地、建

  • 海盐县图经

    十六卷。明樊维城修,胡震亨、姚士粦纂。樊维城字紫盖,万历十七年进士,曾任海盐知县。胡震亨字孝辕,邑人、万历举人,官固城教谕,兵部员外郎等。姚士粦字叔祥,邑人。《海盐县图经》天启二年(1622)修,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