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清牟应震撰。此书杂论古韵不局限于《毛诗》,盖因治《毛诗》而兼及其他。以为古时已有韵书,以《诗》证之,十五国之地,东西三千里,南北二千里,上自《商颂》,下至《陈》风等,千数百年之久,而用韵没有多大
六卷。清孙同康(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撰。昭文(今江苏省常熟县)人。同康博综群籍,潜研古书。所著此书内容包括:论、议、书、说、解、考等杂文四十六篇。清学者俞樾赠言云“拜读数过,如《论公羊礼疏》篇及《黑水
六卷。明方于鲁撰。方于鲁,初名大激,后以字行,改字建元,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方氏初学为诗,与汪道昆联姻后,被汪氏招入丰干社,待遇优厚。后学得程君房墨法,改而制墨。为与程氏争名,互相倾轧,
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宗元、朱荣实、周道源修,吴天锡等纂。刘宗元,字善长,河南商邱人,官应山知县。朱荣实,字秋园,安徽泾县人,举人。周道源,字镇廷,顺天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人,举人,二人先后继
一卷。清勒保(1740-1820)撰。勒保,字宜轩,费莫氏,满州镶红旗人。初由监生充清字馆誊录、笔帖式,后由军机章京升任云贵、四川、两江总督。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在湖北起义,很快蔓延到四川、陕
无卷数。明杨时伟撰。时伟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春秋编年举要》、《正韵笺》、《诸葛忠武书》、《狂狷裁中》等。该书成于崇祯七年(1634)。分为前后两编,二编皆仿《史记》年表体例,以国为经,以事为纬。
十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赴。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等。《养一斋诗话》是其论诗著作
八卷。清王时宪(约1723年前后在世)撰。时宪字若干,号禊亭。江苏太仓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宜兴教谕改翰林院庶吉士。本编凡八集,一集一卷。分别名为《水边林下稿》、《桐溪稿》、《无隐林稿》
十二卷。清谢道承(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侍郎。本集诗十卷,文二卷。道承假归养亲,取“南陔补亡诗”语名集。
一卷。清何若瑶(详见《汉书注考证》)撰。《后汉书注考证》共八十条,每条证注不多,却很中肯。如《光武纪》中“自是始贰于更始”,据国语注释“贰”为“二心”,何氏纠李注“离异”之误。又如“野谷旅生”,据《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