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识语

四卷。清汪文台(1896-1844)撰。文台字南士,安徽黟(今黟县)人。府廪生。博学强识,与同县俞正燮友善且齐名。学宗汉儒,著述颇多。认为《论语》邢疏颇为疏略,于是取证古义,博采子史笺传,依照韩婴《诗传》的体例,作《论语外传》。此外还著有《七家后汉书》二十一卷,《淮南子校勘记》等。道光二十四年卒。文台读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认为有益于后学,但因成于众手,时有驳文,意有未安,因此别加表识,写成本书,寄示阮元。阮元钦服他的精博,于是礼聘他。书中如《周易第一》,论崔觐、刘贞简等校勘记说,写本“简”字上有“周”字,今按《孝经疏》也说今文刘贞简,有人说就是刘,谥贞简先生,依照写本,即成二人。唐以前说《易》诸儒没有刘贞、周简之名。“比二为五应”,《校勘记》说,岳本、宋本“应”作“贞”,按内卦为“贞”,作“贞”为好。今按作“应”是对的,其下说“远则无应”,疏也说“二为五应”,都可为证。即使作“贞”也当是“女子贞不字”之“贞”,内卦为“贞”费解。《尚书·泰誓》“王无二王”,《校勘记》说,宋本上“王”字作“主”字,毛本作“民”字,按“民”字为对。今按,皆错。本当作“土”字,应为“土无二王”。“曾子问文”,“毛诗出车”,“戎仆掌御戎车”,《校勘记》说,“戎”当作“贰”,,因为别体字“贰”作“弍”,所以形近而讹。今按“戎车”不曾错误,本疏自明,况且《周礼》并无作“弍车”的误本。“桑扈屈原之妹,名女须”,《校勘记》说,“姊”误为“妹”,下同,说得很对。今按下引郑《志》,也说是屈原之妹,王应麟《辑郑易注》与此相同,就并非字误,而是郑所闻自是如此,不必与贾逵、王逸之说相合。汉代有吕媭,也是吕后的女妹。《周礼》贾疏援引《易注》说:“屈原姊,或后人以习见改之”。《周礼·内宰》“画服如上公”,《校勘记》说,惠本作“车服”,现“巾车注”也作“画”,错。今按惠栋之校往往以己意改经文,不对,贾本自作“画服”,疏内共出现七次。上公画服,就是衮冕,古人衣画而裳绣。如此之类,都颇为确当。有光绪二年江西书局刻本。

猜你喜欢

  • 著疑录

    九卷。明戴有孚(生卒年不详)撰。戴有孚,字圣山,永新(今江西省永新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共九卷,分十六门,皆钞撮旧书而成,体例颇为丛脞。如第一门儒,次之以艺文,又次之以士、次以老佛仙术。儒即士也

  • 论语传注

    二卷。大学传注一卷。中庸传注一卷。传注问一卷。清李塨撰。李塨详《周易传注》条。李塨曾师事颜元、毛奇龄,故此书解释经义多与宋儒相反,反对讲习空谈,而力主经世致用之实学,于宋以前经解也多有采纳。解《论语》

  • 刻烛集

    一卷。清曹仁虎(1731-1787)编。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嘉定(今上海)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南巡,召试,列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二十六年(1761)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

  • 陶元亮年谱

    一卷。清王质撰。王质,字文蕴,浙江海宁人。王质是第一个给陶渊明作年谱的人,但谱中疏漏错误之处很多。如写渊明生年,一仍旧说,缺乏考证,又以陶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句而误断渊明二十失妾等等。至于年月

  • 群经考略

    十五卷。姚永朴撰。此书是姚永朴为安徽高等学堂所编的课本。第一卷《通论》;第二至第三卷《周易》;第四至第五卷《尚书》;第六至第七卷《诗》;第八至第九卷《周礼》;第十卷《仪礼》;第十一至十二卷《礼记》;第

  • 理学备考

    三十四卷。清范鄗鼎撰。范鄗鼎字彪西,洪洞(今属山西)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六年(1667)进士,以养亲不仕,终于家。本书为明代诸儒的资料汇编。其中第一至六卷摘录自辛全《理学名臣录》;七至十卷摘录自孙奇逢

  • 行素草堂金石丛书

    二十二种,一百四十卷。清朱纪荣编。朱纪荣刻有《槐庐丛书》、《经学丛书》,其生平事迹详见前书之介绍。金石之学始于六朝,南朝梁元帝集录碑刻,编《碑英》一百二十卷,是为金石学最早著作,至宋代而兴盛,迄清代而

  • 水地记

    一卷。清戴震撰。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今屯溪)人。因家计贫寒,年轻时曾做过商贩,又教书为业,并就学于江永,深受其影响,奠定了日后学术基础。乾隆二十七年(1762),为避仇家陷害

  • 大易衍说

    五卷数。旧本题元李简撰。卷首有《学易记》之序,但与《学易记》并不是一本书。检验其内容,与清代村塾讲议相类,恐怕是书肆伪托之书,实非李简所撰。朱彝尊《经义考》未载其名,亦可为旁证。《四库总目》列入存目。

  • 平津馆读碑记

    八卷。续一卷。清洪颐煊撰。洪颐煊(1765-1833),字旌贤,号筠轩,浙江临海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生。广东新兴县知县。平津馆是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的书斋名,洪系孙氏门人,客其幕中,因得以尽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