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助语辞

助语辞

一卷。元卢以纬撰。卢以纬字允武,元末东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皆不可考。我国专释虚字的专著,以卢氏《助语辞》为最早。《助语辞》初称《语助》,收入《奚囊广要丛书》。后胡文焕《格致丛书》所收《语助》,题名为《新刻助语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陈雷所撰《语助》订补之作名《音释助语辞补义》。卢氏著作遂以《助语辞》之称较为通行。《助语辞》收六十组虚词或与虚词有关的词组,共计一百一十八个词条。其中单音词六十六个,复合词和词组六十二个。是书在编排体例上以分组释义,连类而及为主要方式,如“然”字条下,列“然后”、“虽然”、“然则、然而、不然”三个词条、五个词释“然”,连类而及于“尔”、“如”、“若”等。另一方式是把同义或近义词归为一组,在比较辨析中阐发其意义及作用,例如:“‘呜呼’、‘吁’:呜呼、嗟叹之辞,其意重而切;吁、亦咨嗟之辞,其意稍轻;此皆先叹息而后发语。更有‘於’字音呜,为语中叹辞。《尚书》:‘禹曰:於!’未转作此‘呜’字写,意则同。‘黎民於变时雍’、‘於缉熙敬止’,又作‘於戏’,音同。‘於戏!前王不忘。’”本书虽专释虚字,但其研究方法仍以传统训诂方法为主。对所辑语词,皆阐释其意义,分析其用法,并援引古籍以为例证。但《助语辞》对传统训诂有所突破,它总结了汉代以来训诂学家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触及到某些语法问题:第一、对句子或句间的语义结构关系有所阐发。是书把其结构关系大致分析为转折关系、设问关系、假设关系和过接关系等。第二、对某些虚词的用法和语法意义有一定程度的概括和归纳。如把“而”字归纳为“转折”和“助声”两类,把“夫”字归纳为“发语之端”、“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和“在句末者为句绝之余声”三类等。《助语辞》虽然还没有明确地划分词类,但对虚词用法和语法意义的归纳,已较前代训诂学著作有较大进步。第三,对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作用有所阐发。例如,“者”字条说:“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这是说明“……者,……也”这种句式中,“者”与“也”的前后呼应关系。在“哉”字条说:“在句中如‘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这是说明在倒装句式中“哉”字所起的造句作用。《助语辞》是第一部专释虚词的著作,较之古籍注解中一字一句的零星诂解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书属于草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摆脱传统训诂的影响,往往从词义训诂角度阐发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训解颇含混不清,说明作者对“语法”尚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另外,释文例证不足,引文多不注明出处等亦为是书不足之处。《助语辞》有明嘉靖年间刊行的《奚囊广要丛书》本,是本有元泰定元年(1324年)胡长孺序。另有万历年间胡文焕编辑之《格致丛书》本,是本有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胡文焕序,删掉了胡长孺序,且较《奚囊》本少了一页(少了六组十一个词),更名为《新刻助语辞》。另有清陈雷撰,魏维新校订的《音释助语辞补义》,书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魏维新尚著有《助语辞补》一卷,书后附有王鸣昌、魏维新编订的《助语辞补义附录》。日本享保丁酉年(1717年)刊刻《重订冠解助语辞》,是本亦录胡文焕序。

猜你喜欢

  • 荫玉阁五种

    五种,五卷。清叶书编。叶书字伯丹,浙江临海人。丛书收临海人著作五种:宋林芳《田间书》一卷、宋潘音《读书录存遗》一卷、清叶舟《梅溪先生劝学质言》一卷、《山窗觉梦节要》一卷、明陈宏《竹窗存稿》一卷。其中前

  • 窦氏联珠集

    五卷。唐褚藏言(生卒年不详)辑。褚藏言江西人,事迹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年间在世。此集收窦常、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兄弟五人之诗,每人一卷,共一百首。每卷各有小序,详其始末。窦常字中行,官国子祭酒。窦牟字

  • 史姓韵编

    六十四卷。清汪辉祖(1731-1807)编。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晚号归庐,浙江萧山人。乾隆年间进士,授湖南宁远知县,两署道州,又兼摄新田县事。归里后,闭门读书。著有《元史本证》、《读史掌录》、《九史

  • 红豆山斋法帖

    十卷。清刘康辑。刘康字子寿,号黉麓山樵。其子刘鹤字雪樵编次。所收从唐至清三十余家。第一卷为唐玄宗与宋蔡襄。第二卷为元赵孟頫、赵雍、耶律楚材。第三卷为明李东阳、王稚登。第四卷为明董其昌。第五卷为董其昌、

  • 庸闲斋笔记

    八卷。清代陈其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元字子庄,官至江苏道元。此书以杂记掌故、旧事、考订史事、典制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记载的前人佚事及清代掌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书版本评议、官制评议等

  • 兖州府志续编

    二十卷。清金一凤等纂修。金一凤字紫庭,山阴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由贡生任兖州知府。考兖州志,创修于明万历元年朱泰,再修于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三修于康熙二十四年太守张鹏翮。时又过30余年,其间康熙

  • 金石萃编补略

    二卷。清王言撰。王言,字兰谷,浙江仁和(今杭县)人。咸丰举人。官严州寿昌(今浙江建德县)县学训导。本书为补订王昶《金石萃编》而作。书中著录自汉至唐石刻及钟铭等41种,皆《萃编》所未录。体例均依照《萃编

  • 内外篇

    二卷。明周弘祖(生卒年不详)撰。弘祖字少鲁,湖广麻城(今属湖北》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除吉安推官。征授御史,出督屯田、马政。隆庆初,司礼中贵及藩邸近侍荫锦衣卫指挥以下至二十余人,弘祖引祖制

  • 宝山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赵酉修,章钥纂。赵酉,字文山,甘肃秦州人。贡生,乾隆八年(1743)知宝山县事,有政绩,后晋升太仓知州,旋擢苏州知府。此志为宝山县志始创,其取材多出于嘉定志。卷首载分县分城分志各公牍

  • 重续千字文

    二卷。宋葛刚正(生卒年不详)撰。刚正字德卿,自号水云清隐,江阴(今属江苏)人,丞相葛邲之从孙。此书《宋史·艺文志》等宋元以来官私书目均未著录。其自序云:“余曩侍先君宦游通州时,四明潘侯伯恭以其先大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