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卷。清魏裔介(详见《多识集》)编。此书杂记小品而成,共十九种,即:一、札记内外篇,二、间居择言,三、小心斋札记,四、南牖日笺,五、忠节语录,六、岁寒居答问,七、大中,八、述古自警,九、居学录,十、
十卷。明艾南英(?-1647)撰。艾南英,字千子,号天庸子,江西东乡人,官至兵部主事,改御史。七岁作《竹林七贤论》,学识渊博,莫不周悉。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收兴文化为己任,被世人称谓“章罗陈艾
十卷。清尹会一撰。会一字元孚,号健余,博野人(今河北博野县人)。雍正癸卯会试榜发,命搜落卷获中,廷试逾期,次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历官吏部右侍郎。是编为其门人张受长所辑,卷一为两淮疏,卷二至卷八为河南
十卷。清汪继培,(见《尸子辑校》)撰。是书为校注《潜夫论》,以元大德刻本为据,其以程荣本及《群书治要》、《太平御览》诸书所改补的。“曰”旧本作“某”,据某本,某书改,旧本脱“某”,据某本某书补,是书以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① 一卷。宋苏辙撰。苏辙事详见《孟子拾遗》条。该书旧题“颖滨遗老”,这是苏辙晚年闲居颖川之号。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
一卷。晋刘兆撰。刘兆字延世,济南东平(今山东东平)人,西晋著名经学家。据《晋书·儒林传》称,刘兆博学洽闻,温笃善诱,晋武帝时五次被公府征辟,又三次征为博士,都不应征。他的著述有《春秋调人》七万余言,又
十一卷。清末民初王闿运撰。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时补举人,入民国后任国史馆长。此书节取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为本,后附自己的观点。其中上下经各三卷,系辞传上下各一卷,说卦、序卦、杂卦各
一名《卮辞》。一卷。明王祎(详见《大事记续编》条)撰。此书书首有王祎自序。序中说:“至正戊戌(1358)之岁,自秋徂冬,予挈家避兵县南,往来凤林香溪之间,朋友离散,又绝无书可观,心邑郁不自聊,间因追忆
一卷。宋陈元靓(生卒年不详)撰。陈元靓自署曰广寒仙裔。福建崇安人。宋理宗时,隐居龟峰之梅溪。著有《群书类要》、《事林广记》、《博闻录》等。此《蒙古新字百家姓》题名为蒙古文,为《事林广记》丁集第十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