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书故

六书故

三十三卷。元戴侗(生卒年不详)撰。戴侗字仲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宋淳旸中(1241-1252)登进士第,由国子监主簿守台州。德旸初(1275)由秘书郎迁军器少监,辞疾不赴,不详其所终。是书乃以六书理论分析汉字之著作。戴氏认为六书之学是读书的门径,而学者弃之已久;即使有人学,也往往支离附会,不得要领。他说:“夫不明于文而欲通于辞,不通于辞而欲得于意,是聋于律而议乐,盲于度而议器也,亦诬而已矣。”因而他就许慎《说文解字》而订其得失,重新解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的意义。其书完全打破《说文》五百四下部的体例,别立四百七十九目而分为九部: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前七部各收相类的字,不能收入前七类的归入杂部,形体有疑的列入疑部。部中的字,按指事、象形、会意、转注、谐声、假借的顺序排列,对有所怀疑的字则标出“某之疑”。每目之下,把偏旁相同的字叙列于后。如“月”字为目,“月”下列“夕”,为指事字,“夕”下又列会意字“多”,“多”下又列谐声字“夥”,后面又列从“夕”的谐声字“夜”、“梦”、“”。戴氏还把四百七十九目分为两部分,称其中一百八十目为文,五十四目不易解释的为疑文,二百四十五目为字。文为“母”,字为“子”。照他的说法,一切文字,皆可摄入二百三十四个指事象形的文或疑文之下,纲领清楚,系统完密。此书的价值在于能援引金文来说明字形,又能明辨字义的引申不同于假借。戴氏于卷首《六书通释》云:“书学既废,章句之士知因言以求意矣,未知因文(字)以求义也;训诂之士,知因文(字)以求义矣,未知因声以求义也。夫文字之用莫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所谓“文字之情”就是文字的本质,他说:“夫文生于声者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这就为辨认古书中文字的假借,提供了理论根据。唐兰说,戴氏“对于文字的见解,是许慎以后,惟一的值得在文字学史上推举的”(《中国文字学》)。是书的缺点是,所收的字有的既非金文又非篆文,甚至误以俗字为金文,有些字形和字义的解释纯属杜撰。另外,戴氏认为侧“山”为“阜”,反“人”为“匕”,反“子”为“云”,就是转注,主“形转”说,也是毫无根据的。《六书故》始刻于元仁宗延旸七年(1320),明万历间张萱重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有李鼎元刻本,同治间有《小学汇函》本。

猜你喜欢

  • 履斋示儿编

    见《示儿编》。

  • 笺卉

    一卷。清吴菘撰。吴菘,字绮园,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笺卉》一书。是书的主要内容是对黄山各种花卉图和题句加以注释和说明的。黄山僧人雪花曾经将黄山所产的各种花卉绘为图,当朝重臣、

  • 十六国年表

    二十二卷。清孔尚质撰。孔尚质,字元长,清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人,此编虽然是以年表为名,然而实非司马迁旁行斜上之体。其体例多不允协。例如每年但大书甲子,且以晋宋年号与潜号分注,则统绪全然背离。其书未附《

  • 论语发隐

    一卷。孟子发隐一卷。清杨文会(1837-1911)撰。文会字仁山,江苏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年治儒学,就《论语》、《孟子》二书详加阐发,但仅有识标,属稿未竟。间或有批于原书上幅者,其弟子撮录成是书。

  • 金光明经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金光明经疏》卷首不题寺名,据推测可能作于陈代或隋代,尤以隋代可能性最大。此疏虽注引宏广,诠释文句,简而极精严。但仅有一二处引法华智论,于诸师异

  • 大拙堂集

    九卷。明杨载鸣(约1551前后在世)撰。杨载鸣,字虚卿,江西泰和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学集》。是集凡九卷。前六卷为杂文,次二卷为诗,末卷则为杂著。杨载鸣为明

  • 艺海一勺

    二十三种,二十三卷。民国王謇、赵诒琛等编。二十三种为《古玉图考补正》、《论画十则》、《论书十则》、《画山水诀》、《画谭》、《玉尺楼画说》上下卷、《寒松阁题跋》、《印母》、《周公谨印说删》、《今文房四谱

  • 礼记略解

    一卷。宋庾蔚之撰,清马国翰辑。蔚之生卒年不详,字季随,颖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其传不见于《宋书》。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及《册府元龟》,其注《礼记》,名《略解》。《隋志》题庾氏,

  • 玉虹楼鉴真帖

    二十四卷。清孔继涑辑。孔继涑摹古书皆重石刻,而此多墨迹,间有石本但不常有者,如《黄庭经》、《兰庭序》、《宝晋斋法帖》等皆是。但苏轼《表忠观碑》乃王安石跋,《汝州谢表》、《与方竹逸画竹记》、黄山谷《洛阳

  • 本经逢原

    四卷。清张璐(详见《张氏医通》)撰。张氏认为《神农本草经》虽为我国较早的药物学专书,但所载药物并不多,且有些在临床中并非常用,有的已失传,故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广引众说,加以发明,兼及诸家治法,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