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书品

书品

一卷。南朝梁人庾肩吾(487-551)撰。庾肩吾,字子慎,一字慎之,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庾肩吾自幼天资颖慧,八岁即能赋诗,后成为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庾肩吾初为晋安王国常侍,曾奉王命与刘孝威等共十人抄撰史籍,曾号为高斋学士。又历任江州刺史、武康县侯、中书令等职。庾肩吾除著述《书品》外,还撰有《南史本传》、《书断》等。《书品》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重要的书评著作。作者在《书品》中对自汉至梁的一百二十余位书家整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中又更细致地分上、中、下三个层次,于是出现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小等,亦即九品。在三个大等之前,庾氏以总序冠于前;在九个小等中,又分别加以总论、述评,使得《书品》总说精当,分论细致,生动形象再现书家卓异的艺术成就。上上品中只有三人:张芝、钟繇、王羲之。庾氏认为书法若“探妙测深”,其“尽形得势”似“神化之所为”,不是一般人所能学得到的,而只有张芝、钟繇、王羲之才能“或横牵竖掣,或浓点轻拂,或将放而更留,或因挑而还置,敏思藏于胸中,巧意发于毫舌”(《书品》)。庾肩吾对草书之法深思而熟虑,对草书大家之作研究精到,因此叙述信手拈来,评论从容妥当,恰如其分,既给人以形象上的感性认识,更给人以理论上的深刻启迪。《书品》中上等共收包括以上三大家及崔瑗、王献之、索靖、钟会、卫瓘等十七位书家,中等收录有卫夫人、谢安等三十八位,下等收录有谢灵运、羊祜、裴邈等五十七位。《书品》评论颇具辞采,恰如张怀瓘所云:“肩吾才华既秀,草、隶兼善,累纪专精,遍采名法,尝作《书品》,亦有佳致。”因年代久远,古书辗转流传或后人传抄时删削更动,导致唐之魏征与庾肩吾虽生活时代邈不相及,却并列其间,以及序中所称与所列实际人数不符等,皆属传抄之误。《书品》保存了不少宝贵的书法艺术史料,颇具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书品》不失为我国书评史上重要著作。《书品》有《续百川学海》本、《广汉魏丛书》本、《秘笈》本、《法书要录》本、《说郛》宛委山堂本、《四品汇抄》本、《砚北偶抄》本、《湖北先正遗书》以及《四库全书》等版本。《四库全书》据浙江鲍士恭之家藏本收入。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题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亦收此书。

猜你喜欢

  • 明本释

    三卷。宋刘荀撰。其生卒年不详。刘荀东平(今属山东)人。书中称先文肃公,孝宗时尝知盱眙军。是书,为刘荀的讲学语录,大旨谓致力当求其本。故举出其中最重要的二十三条,各为标目,并加阐明,所论不尽者,又自为之

  • 青藜馆集

    四卷。明周如砥(约1604年前后在世)撰。周如砥,字季平,号砺斋,山东即墨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著有《青藜馆集》。是集刊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凡四卷,其中

  • 后山诗集

    十二卷。宋陈师道(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平详见《后山谈丛》(辞目)。此集共十二卷。为雍正三年(1725)嘉善陈唐所刊。其中,正集六卷,为魏衍所编《后山

  • 周文归

    二十卷。明钟惺(1574-1624)编。生平可见《诗归》条。此书删节《三礼》、《尔雅》、《家语》、《三传》、《国语》、《楚词》、《逸周书》共为一编,以时文之法评点。有内府藏本。

  • 吕次儒集

    一卷。宋吕南公(1047-1086)撰。吕南公字次儒,号灌园,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吕南公欲修三国志,名其斋为衮斧。书将成而吕南公卒,书亦不传。惟其子郁编次遗文三十卷,然刊版久

  •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 陂门集

    一卷。明冯惟健撰。冯惟健字汝强,一字治泉,号陂门山人,山东临朐人,生卒年未详。嘉靖七年(1528)举人。冯氏为青州名族,王渔洋《古夫子亭杂录》载青州冠盖最盛。冯惟健少年既有父名,后屡试春官不第,遂不屑

  • 读四书大全说

    十卷。清王夫之(详见《四书考异》)撰。是书析理极精,认为《四书大全》所引朱子之说,有绝非出自朱子,而为门人所假托者;有的为朱子之说,而也不可从者;有意甚是,而说不详者。而诸儒之说,又互有是非,皆为剖辨

  • 韦弦自佩录

    十二卷。明朱辅(生卒年不详)撰。朱辅号杲庵,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人。官至简州知州。此书取唐、宋以来议论事实可为法戒者,分类摘载,共十二卷,分为十二门。其中颇杂以禅门,其宗旨也未为精粹。此书尝再刻于壶

  • 山右石刻丛编

    四十卷。清胡聘之撰。胡聘之,字蕲生,湖北天门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山西巡抚。光绪二十二年(1896),胡聘之到山西绛县,其知县以所得山西石刻拓本,手录原文并撰考证八卷以献,并请求以公家之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