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隋末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大起义

七世纪初年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在位期间, 由于大兴土木,南巡北游,三征高丽,造成赋税、兵役、徭役极为繁重。农民耕稼失时,田畴多废,河北、山东一带尤甚。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山东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同时在今山东起义的还有刘霸道、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多股义军。大业九年,农民起义扩展到全国各地:山东有杜彦冰、王润、李德逸、韩进洛、孟海公、孟让、郭方预、孙宣雅、吕明星等;河北有格谦、卢明月等;河南有韩相国等;江淮有刘元进、朱燮、管崇等。陕西有向海明等;甘肃有白瑜娑等;广东有梁慧尚等。此后起义军日见增多,重要的达一百余支,遍布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隋王朝采取各种手段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山东、河北一带分散作战的义军先后失败。大业十二年以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农民军逐渐汇成三支主要力量,即河南的瓦岗军(以翟让、李密为首)、河北义军(以窦建德为首)和江淮义军(以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瓦岗军据有河南大部郡县,直接威胁隋东都洛阳,建立了农民政权——魏,多次击败隋军主力王世充部。河北义军据有河北大部郡县,建立了农民政权——夏,消灭了隋军另一主力宇文化及部。江淮义军据有江淮间广大地区,切断了隋朝的漕运通道,直接威胁隋炀帝盘踞的江都城(今江苏扬州), 也建立了农民政权。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隋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大业十三年,梁师都、刘武周、薛举、李轨、肖铣、李渊等隋朝旧官僚相继打出反隋旗号,割据一方。炀帝死后,隋军主力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自称皇帝,建立割据政权。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长安,建立唐朝。后经多年兼并战争,终将各地义军和各割据势力一一削平,统一全国。

猜你喜欢

  • 周世宗抑佛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抑制寺院经济的事件。唐末、五代之际,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寺院经济恶性发展。后汉时每县佛寺精舍不下三十余处,境内僧尼多达十万余人。寺院侵吞田产,寺户免纳租税,僧尼不耕不织,坐费衣食,严

  • 七雄并立

    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各诸侯国连年战争,史称“战国”。其中齐、秦、楚、燕、赵、韩、魏七国强大, 又称“七雄并立”。齐国在东方,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旧临淄)

  • 殷八师

    即“成周八师”。

  • 翰林学士院

    官署名。简称学士院。掌协助皇帝起草制诏、赦敕、国书、宫廷文书及备顾问。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安置文学侍从始设。宋代沿置,而权位日重,负责草拟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别称“玉堂”、“玉署”或“北扉”、“北门”。

  • 蒙古军

    元代军队的一种,系由蒙古人与色目人组成。据史书记载,蒙元时期,蒙古人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论众寡,尽签为兵,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是蒙古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 汲桑起义

    西晋时茌平农、牧民起义。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汲桑和石勒在茌平率农、牧民起义,进行反晋斗争。起义军攻略诸郡县,杀守令,释囚犯,队伍日益扩大。汲桑率领义军攻克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乐陵、平原等地。数

  • 嘉祐建储

    北宋仁宗三子早夭,无嗣。自至和(公元1054年—1056年)中又多病,朝廷上下愈为不安,群臣遂请早建皇储。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仁宗不得已,以真宗之弟商王元份之孙汝南郡王(后追封为濮安懿王)允让子

  • 利玛窦来华

    明神宗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居住在广州香山澳,结交明朝士大夫和官吏,传播天主教。后买通宦官马堂,于万历二十九年进京朝见明神宗,献上自鸣钟、万国图等方物,取得了在北京留居、

  • 杨家将抗辽

    杨家将, 系指杨业及其投身于抗辽、抗西夏事业的子孙们。业,一名继业,本名重贵,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初为北汉名将,赐姓刘,在抗辽抗宋战争中屡建功勋,号称“无敌”。北汉亡,归宋,复姓杨。任为右领军卫

  • 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奉命出塞和亲匈奴之事。王昭君,字嫱(一作墙),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廷为宫人。当时,汉与匈奴经过百余年战争,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