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租庸调法

租庸调法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括田租、力庸和户调三项,故简称租庸调法。征收的原则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初颁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七年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体办法是:凡天下丁户(初二十一岁为丁,后有变动)分不课户和课户。皇室、贵族、勋臣,官吏以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闻名乡里者,租庸调均免,为不课户。课户每丁每年交租粟二石。随乡土所出,交绫、绢、絁二丈,绵三两,麻布之乡输布者则加五分之一,即二丈五尺,另加麻三斤。庸是代替力役的一种赋税,亦称“输庸代役”。政府规定,凡男丁每年服役二十日,有闰之年则加二日,为二十二日。不服役者须每日折纳绢三尺,布则加五分之一。政府有事加役十五日免调,加役三十日则租调俱免,正役和加役,总计不得超过五十日。若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农作物损失十分之四以上免租,损失十分之六以上免租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新附丁户,春附课役并征,夏附免课从役,秋附则课役全免。唐代中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法不能继续推行。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租庸调法废止。

猜你喜欢

  • 高邑之战

    五代时,梁、晋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后梁朱全忠欲平河北,遣大将杜廷隐率兵占据成德镇的深(今河北深县西)、冀(今河北冀县)二州。成德节度使王镕(镇州、冀州)、义武节度使王处直

  •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各学术派别互相争辩,竞相发展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反映在意识形态上,便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

  • 漕渠

    汉、唐时代开挖的运送物资进入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人工渠道。汉初,关东地区的谷物经渭水漕运至长安,很不方便。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农令郑当时建议引渭穿渠,以利漕运农耕,汉武帝因此命水工徐伯等

  • 哀宗图存

    金朝末代皇帝挽救危亡的尝试。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十二月,哀宗完颜守绪即位后,为挽救金朝濒临灭亡的局势,乃改变先帝宣宗时一些内外政策,贬斥奸臣蒲察合住、完颜守纯、高汝砺等,任用抗蒙有功的赤盏合喜、

  • 勃极烈制

    金建国后,对原来氏族制时期之贵族议事制度进行改革。太祖阿骨打由都勃极烈(诸部长)改称皇帝。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七月起,又逐步改造都勃堇、勃堇、国相制度,创立勃极烈制,陆续设置谙班(大)勃极烈、国

  • 云南回民起义

    1856—1872年(咸丰六年至同治十一年)间云南以回民为主并有汉、彝、傣等民族农民参加的反清起义。1856年(咸丰六年)云南临安(今建水)回族与汉族绅士因争夺楚雄石羊银矿发生械斗。当地清朝官吏暗中挑

  • 高升号事件

    “高升”号,英国商轮。1894年7月21日(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九日)“高升”号受清政府雇用运兵增援牙山清军,日本间谍探知这一情报,25日(二十三日)“高升”号等抵达牙山口外丰岛,遭到日本海军拦截围攻。日

  • 管仲治齐

    春秋前期, 管仲(名夷吾、字仲)经齐国大夫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相,改革齐国内政。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实行国、野分治, “三其国而伍其鄙”。分齐的国都及其近郊地区为二十一乡,其中士乡十五,工乡和商

  • 商榷系

    见“宪政商榷系”。

  • 内务府

    清代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照料皇帝生活的机构。长官称包衣昂邦或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王公大臣担任。太监也归内务府管辖,以防范太监窃权乱政。太监是终身职,而内务府是流官,有升迁。因其任职时间不长,且与主管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