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袁世凯乘机要挟清政府交出军政大权;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后,又软硬兼施,诱胁革命方面妥协,觊觎全国政权。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积极给以配合。由英驻汉口领事出面“调停”,首先与革命方面达成武汉地区的停战协议。革命党人对袁存有一定幻想,希望他能倒戈北向,正在汉口开会的各省都督代表会议议决与袁世凯进行议和谈判。1911年12月18日(宣统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革命方面代表伍廷芳与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举行谈判, 是为“南北议和”。议和开始, 英、美、法、俄、日、德等国驻上海总领事就照会双方代表,声言若战争持续下去,“将使外人的物质利益与安全遭受重大的危险”,要求尽快达成协议,停止冲突,实际上是为袁张目,威胁革命方面向袁妥协。在正式的和谈中,双方就采用共和或君宪的政体问题相持不下,争论激烈,而实质性的谈判却在会外进行。钻进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拥袁为己任,压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在内外胁迫下,革命派作出让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举袁为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虽曾致电袁世凯表示“暂时承乏,虚位以待”,但袁仍恐诺言不能兑现,立即破坏和谈,对南方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帝国主义也公然指责议和破裂革命方面“实尸其咎”。立宪派等更加紧活动制造必须对袁让步的舆论。孙中山被迫再次声明只要袁世凯履约实现共和,保证“辞职让位”。袁世凯得到南方确切保证后,开始对清室“逼宫”。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宣统皇帝宣布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9年北洋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和西南军阀控制的广州军政府之间又进行过一次“南北议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与日本争夺中国的控制权。日本支持的北京政府和英美支持的广州军政府,于1919年2月各派代表在上海开会议和。这次议和实际上是南北军阀之间划分地盘和分配帝国主义银行团准备给予的贷款的谈判,由于分赃不均,彼此争吵不休,未能达成协议, 5月和谈宣告破裂。

猜你喜欢

  • 庆历党争

    宋仁宗时统治集团内部的朋党之争。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具有革新思想的范仲淹等曾因上书言时政之弊,忤宰相吕夷简,被指为朋党,遭到贬黜,朝论大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朋党之议暂息,范仲淹出任

  • 王聪儿、姚之富起义

    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年间湖北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姚之富领导的起义。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宜都(今湖北枝江)白莲教首聂杰人、张正谟等以“官逼民反”为号召,首义于荆州(今属湖北)地区。

  • 詹老鹞、林雄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詹老鹞,浙江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林雄,浙江温州人。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詹老鹞在处州、林雄在温州分别聚众起义,拥众数万。元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高兴率兵征讨,与起义军战于

  • 定川寨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好水川战役后,西夏继续攻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闰九月,西夏发兵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命副总管葛怀敏督率诸寨兵抵御。西夏诱宋军主力至定川寨(今宁

  • 明修长城

    为了防御蒙古贵族统治者的袭扰,自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至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时期,在东自辽东,西抵嘉峪关的沿边地带,先后设置了九个要镇,称为“九边”。又在沿边各镇修缮长城,称

  • 行中书省

    元代政区名,亦指该政区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金时,尚书省臣去地方直接统领军政,称行尚书省事。蒙古进占中原,仿金制,委地方军阀或金朝降官以行省名号。灭金后,在燕京等地曾设行尚书省。忽必烈即位后,在中央

  • 擒生军

    西夏专事捕捉生口的部队。西夏实行普遍兵役制。民年十五为丁,每有战事即命各部族或部落二丁或三丁取一壮勇者充“正军”,承担直接战斗任务。另为配备随军服杂役的副兵一至二人,名为“负担”。元昊称帝建国后,即组

  • 己亥建储

    1900年1月24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室建立皇储“大阿哥”事件。是年农历为己亥年,故名。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总揽大权,将光绪皇帝禁闭宫中。她为了彻底摧毁帝党势力,巩固权位,以光

  • 秦灭巴蜀

    战国时,巴人分布在今四川东部的嘉陵江和长江沿岸,巴国都城在今重庆;蜀人分布在今四川北部和西部一带,蜀国都城在今成都。秦惠文王为了兼并领土和贪图蜀地物产富饶,于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灭了

  • 麟台

    官署名。武则天天授年间(公元690年-692年),曾将秘书省改称麟台,秘书监改称麟台监。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秘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