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征南唐

三征南唐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在统一战争中,曾先后三次亲征南唐。显德二年(公元9 55年)十一月,柴荣命宰臣李谷率军进攻南唐。南唐中主李璟命大将刘彦贞统兵二万赴援寿州(今安徽寿县),另派大将皇甫晖等率兵三万屯定远(今安徽定远东南),以为后援。周军自正阳(今安徽寿县西)渡淮,连败唐兵,包围寿州。次年初,柴荣自汴京(今河南开封)亲往督师,在正阳东大败唐军,斩杀其主将刘彦贞,旋乘胜连下滁(今安徽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江苏泰州)、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诸州。显德四年初,柴荣因周军久攻寿州不下,再次渡淮督战。时寿州粮尽,处境危急。南唐皇弟李景达自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急遣兵数万赴援,进屯寿州城北紫金山,又筑甬道直抵寿春(即寿州城),以运粮储。周军先断其甬道,隔绝寿州城内外唐军联系,尔后大举出击紫金山,歼敌五万,俘其主将边镐、许文稹等。李景达逃归金陵(今江苏南京)。遂克寿州。同年底,柴荣又三征南唐,水陆并进,势如破竹,连下濠、泗(今江苏盱眙)、楚(今江苏清江南)、扬等州。显德五年初,南唐乞和,愿献江北庐(今安徽合肥)、舒、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新州)四州之地;并献犒军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银十万贯,茶五十万斤,米麦二十万石;另岁输贡物十万。战争遂告结束。三征南唐的胜利,使后周共获南唐江北淮南之间十四州、六十四县之地,从而提高了中原王朝的声威,为后周北伐攻辽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

  • 后金

    十七世纪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十六世纪末,女真逐渐形成了四大部。即建州部,据有苏克苏护河(今辽宁苏子河),浑河(今辽宁浑河北岸)、完颜(今吉林通化以南)、栋鄂(今辽宁桓仁附近)、哲陈(今辽宁北部)等地;长

  • 三十六家海内名士案

    见“刘思礼案”。

  • 大计

    明代考核官吏的制度。对地方官吏的定期考核,叫做“大计”,也叫“外察”。孝宗时,规定外官(地方官)三年一朝觐,进行考察。其办法是, “州县以月计上之府,府上下其考,以岁计上之布政司,至三岁,抚、按通核其

  • 江孜保卫战

    1904年(光绪三十年)西藏军民抗英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英国派出荣赫鹏、麦克唐纳等率领的侵略军万余人,悍然对西藏发动武装进攻。次年3月(二月)英军攻占江孜宗政府。西藏军民为

  • 租调制

    亦称田租户调制,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魏初的租调,是以按户计赀定课、九品混通的办法征收的。户等高的多出,户等低的少出。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太和八

  • 岐阳之盟

    周成王召集诸侯举行的会盟。又称“岐阳之蒐”。《左传》昭公四年“成有岐阳之蒐”,蒐即检阅诸侯车马,岐阳即今陕西岐山南的周原。《国语·晋语》记载这次盟会的情况说,楚国作为荆蛮,被排除在盟会之外,只能帮助筹

  • 大昌原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继续南下攻金。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蒙古军入泾州(今甘肃泾川北),断庆阳(今甘肃庆阳)粮道,进攻战略重地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金完颜陈和尚率领劲旅忠孝

  • 蓝玉之狱

    明代党狱。蓝玉(?——公元1393年),定远人(今属安徽),开平王常遇春妻弟,初在常遇春部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任大将军,多次领兵出征,在打击元朝残余军事力量以及在西北

  • 李文成、林清起义

    清嘉庆(公元1796年—1820年)年间爆发的天理教农民起义。李文成、林清是天理教领袖,他们约定于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五日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同时发动起义,并由河南派人支援河北,进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