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杨柳枝词九首

杨柳枝词九首

【介绍】:

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作,时当大和六年(832)至八年。《杨柳枝词》,是舞曲名,汉乐府有《折杨柳》,唐有《杨柳枝》,为洛下新声,白居易据以作《杨柳枝词》。刘禹锡这九首诗,每一首都与杨柳联系在一起。第一首赞美洛下新声《杨柳枝词》,第二至第四首写贵盛环境下的杨柳,第五、六首写衰败环境下的杨柳,第七、八首写送别环境下的杨柳,第九首写春尽时的杨柳。这组诗的写作,作者经过通盘考虑的,先是总写,然后赞美杨柳生机勃发景象,接着就写对其凋零的感伤,再写行人的伤感与惜别之情。写法上,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都臻于完美的境地。晚唐薛能言:“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容斋随笔》卷七引)或谓组诗只有八首,第九首题应作《和乐天〈别柳枝〉绝句》(详见吴汝煜《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载《文学评论》1983年3期)。

猜你喜欢

  • 武夫词

    【介绍】:刘禹锡作。据《新唐书·兵志》记载,自从肃宗以后,京畿之西多以神策军镇之,且皆有屯营,军司之人散处甸内,都恃势凌暴,民间苦之。中唐时期,此风尤甚。刘禹锡这首诗如实地描写了“武夫”恣横跋扈的情状

  • 佛垅寺

    寺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鲍溶《寄天台准公》:“赤城桥东见月夜,佛垅寺边行月僧。”

  • 岘山碑

    晋代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后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温庭筠《赠袁司录》:“记得襄阳耆旧语,不堪风景岘山碑。”

  • 唐三体诗评

    清何焯评。何焯,字屺瞻,号义门,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赐进士,著有《义门读书记》等。《唐三体诗评》,六卷。何氏在宋周弼原选、元释圆至原注、清高士奇重辑《唐三体诗》的基础上,又

  • 郯子

    春秋时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国,少昊帝之后,盈姓。战国初为越所灭。故地在今山东郯城一带。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拜见鲁昭公,昭公向他询问少皞氏何以以鸟名官,剡子解答准确而周详。孔子听说后,便向郯子求学,并说:“

  • 吹毛得疵

    典出《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比喻故意挑人毛病,陷人以罪。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腾口因成痏,吹毛遂得疵。”亦省作“吹毛”。骆宾王《畴昔篇》:“吹毛未可待,摇尾且求

  • 白居易年谱

    朱金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21.4万字。该书为著者多年笺校《白氏长庆集》所积累的成果之一。除了对白氏生平、诗文的编年考释,尤精于白氏人事交游的考征,纠正前人旧谱错误,发明良多。年谱博引旁

  • 方城

    春秋时楚国的长城,古九塞之一。从今河南方城县始,循伏牛山北至邓州。李百药《郢城怀古》:“方城次北门,溟海穷南服。”

  • 胡令能

    【介绍】:贞元、元和间人。隐居中牟(今属河南)。少为洗镜锼钉之业,时号为“胡钉铰”。通禅理。《全唐诗》存诗4首。

  • 晴景

    【介绍】:王驾作。见《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