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宋之问

宋之问

【生卒】:656?—712?

【介绍】:

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或一为郡望,一为实籍。排行五,一说十一。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武后天授元年(690),与杨炯并以学士分直习艺馆。后授洛州参军,迁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预修《三教珠英》。中宗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宗昌、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二年(706)春逃归洛阳。因其弟告变之功,擢授鸿胪主簿。转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迁考功员外郎,三年(709)知贡举。因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以之问曾谄附张易之、武三思,流徙钦州。途中在桂州滞留数月。玄宗先天中,赐死徙所。宋诗多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靡丽精工,内容空泛,而贬逐途中纪行述怀诸作,如《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过蛮洞》、《经梧州》等,却能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清通圆美而富有生气。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历来被视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们的律诗不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本传),而且着意追求构思和意境的创新,使诗歌艺术从古体诗的直陈其意、达情务尽转向近体诗的凝练含蓄,思致工巧,完成了诗歌体制的一大变革。之问尤善五言律诗,能于精丽缜密中见自然清雅之致。所作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古今排律绝唱”(《诗薮·内编》卷四)。五绝《渡汉江》,语浅情深,含蓄凝练,向为人传诵。有友人武平一编《宋之问集》十卷,已散佚。今存《宋之问集》二卷,为明人所辑,有《四部丛刊续编》本。《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诗补编》补诗二十七首、断句九句;《全唐文》编文二卷。陶敏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郁贤皓、王启兴等有文考辨之问生平。

【生卒】:656?—713?

【介绍】:

一名少连,字延清,行五。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与沈佺期同为上元二年(675)进士。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召与杨炯洛阳分直习艺馆,后任洛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预修《三教珠英》。神龙元年(705),因谄事张易之,坐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南)参军。逃归洛阳,因告密有功擢升鸿胪主簿,转户部员外郎,兼修文馆直学士。迁考功员外郎,世称“宋考功”。后因贡举贪贿,贬越州长史。睿宗立,配流钦州。玄宗先天中,赐死徙所。新、旧《唐书》有传。之问人品不足取,但能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独孤及曰:“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皇甫公集序》)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沈、宋为御用文人,诗以应制为多。写得好的,还是那些反映贬谪生活和抒发内心情思的作品。现存诗200余首,《全唐诗》编为3卷。《全唐诗补编》补诗27首又11句。明人辑有《宋之问集》行世。

猜你喜欢

  • 越欧百炼

    欧,指欧冶子。春秋时越国著名的冶师,曾造鱼肠、湛卢等利剑。吕温《古兴》:“越欧百炼时,楚卞三泣地。”

  • 北风行

    【介绍】:李白作。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五列于《杂曲歌辞》,曰:“《北风》本卫诗也。《北风》诗曰:‘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传云:‘北风寒凉,病害万物,以喻君政暴虐,百姓不亲也。’若鲍照‘北风凉’、

  • 玄云

    ①黑云,乌云。杜甫《久雨期王将军不至》:“数看黄雾乱玄云,时听严风折乔木。”②汉铙歌名。为鼓吹名,用于战阵之事。陈子昂《登泽州城北楼宴》:“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 揠苗

    揠苗助长的省称。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比喻急于求成,欲速不达。贾岛《送令狐绹相公》:“揠苗方灭裂,成器待陶钧。”

  • 八米卢郎

    《北史·卢思道传》载: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善而用。其他人只有一二首,独散骑侍郎卢思道有八首,时称“八米卢郎”。一说“八米”系“八采”之误。后以“八米卢郎”为卢思道的专称,亦用为称美高才

  • 陆蟾

    【介绍】: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五代末至宋初在世。能诗,其《题庐山瀑布》为时人称赏。尝寓居潭州攸县司空山,好神仙之事。宋太宗雍熙间服药而卒。《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存诗3首。

  • 还珠

    合浦自古出珍珠,传说东汉时由于宰守贪墨,逼迫百姓滥采,珍珠迁到交趾,后孟尝出任合浦太守,兴利除弊,珍珠从交趾又回到合浦。见《后汉书·孟尝传》。后因以“还珠”形容为官清廉,政绩卓著。黄滔《经安州感故郑郎

  • 苗元辅

    【介绍】:见苗晋卿。

  • 戎昭

    谓战争之事。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戎,昭果颜以听之之谓礼。”褚遂良《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王功先美化,帝略蕴戎昭。”

  • 对句拗救

    指在一联中,如果出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主要包括:①如果七言诗出句第一字该仄而用平、该平而用仄,则对句第一字相应的应分别以仄和平相救。如:韩偓《雨后月中玉堂闲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