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人物>萧瑀

萧瑀

【生卒】:574—647

【介绍】:

唐初人,原籍南兰陵,字时文。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姊为隋炀帝后。爱经术,善属文,好释氏,性偏狭。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出为河池郡守。后以郡归唐,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太宗即位,迁左仆射。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时房玄龄、杜如晦等新用事,瑀心不平,乘隙诋诮,又不能容人短,与大臣御前忿争。求出家为僧,蒙允而复反悔,数忤旨。屡废屡起,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卒谥贞褊。


【生卒】:574-647

字时文,梁宗室,幼封新安郡王。隋时历官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曾献计解炀帝雁门突厥之围。奉召入唐,封宋国公。高祖时官至尚书右仆射、中书令,预定国典朝仪,主持内外考选,执掌大权。贞观初任尚书左仆射。后因与封伦房玄龄颇有异同,改任他官,后又参知政事。性急善辩,礼佛甚笃。晚年不得志。初谥肃,改谥贞褊公。图象凌烟阁。(,参见《新唐书》)


【生卒】:574—647

【介绍】:

唐初人,原籍南兰陵,字时文。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姊为隋炀帝后。爱经术,善属文,好释氏,性偏狭。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出为河池郡守。后以郡归唐,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太宗即位,迁左仆射。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时房玄龄、杜如晦等新用事,瑀心不平,乘隙诋诮,又不能容人短,与大臣御前忿争。求出家为僧,蒙允而复反悔,数忤旨。屡废屡起,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卒谥贞褊。


【生卒】:574-647

字时文,梁宗室,幼封新安郡王。隋时历官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曾献计解炀帝雁门突厥之围。奉召入唐,封宋国公。高祖时官至尚书右仆射、中书令,预定国典朝仪,主持内外考选,执掌大权。贞观初任尚书左仆射。后因与封伦房玄龄颇有异同,改任他官,后又参知政事。性急善辩,礼佛甚笃。晚年不得志。初谥肃,改谥贞褊公。图象凌烟阁。(,参见《新唐书》)


【生卒】:574—647

【介绍】:

唐初人,原籍南兰陵,字时文。南朝后梁明帝萧岿子。姊为隋炀帝后。爱经术,善属文,好释氏,性偏狭。仕隋至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出为河池郡守。后以郡归唐,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太宗即位,迁左仆射。曾建议封建诸侯以为藩屏。时房玄龄、杜如晦等新用事,瑀心不平,乘隙诋诮,又不能容人短,与大臣御前忿争。求出家为僧,蒙允而复反悔,数忤旨。屡废屡起,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卒谥贞褊。


猜你喜欢

  • 和安

    【介绍】:北魏代人。和归孙。恭敏善事人,稍迁中书舍人。北魏孝明帝孝昌中,为益州刺史邴虯长史,固守小剑。梁将樊文炽围之,不克。遣魏降将至城下说降,安命射之,乃退。东魏孝静帝尝夜与朝贤讲集,命安看斗柄所指

  • 脱欢

    札刺儿台部人。初从阿术攻阳逻堡(今武汉附近),累有战功。后攻建康、太平(今属安徽),在扬子桥堡,大败宋都统姜才。从攻扬州,进兵苏州,俘柳奉使。至元十三年(1276)击败宋高邮都统兵二万人。只里瓦带入侵

  • 布袋和尚

    【生卒】:?—917【介绍】:五代时僧,名契此。住奉化岳林寺。形貌猥琐,额蹙腹皤,出语无状。常以杖荷一布袋尽实供身之具。言人祸福往往应验。后梁末帝贞明中卒。宋徽宗崇宁中赐号定应大师。

  • 彭翊

    【介绍】:清江苏长洲人,字仲山。彭启丰曾孙。工花卉,善隶书,书法唐人。

  • 路雄

    字仲略,景略弟。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欲用为尚书郎,李冲言其宜为武职,遂不得为清品。位至奉车都尉。【介绍】:北魏阳平清渊人,字仲略。路景略弟。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称其好尚书郎才。以仆射李冲言,仍用为

  • 赵黑

    【生卒】:?-482字文静,初名海。史籍或书名为默。本凉州隶户。太武帝时被俘入宫为阉人。累迁至侍中,选部尚书。献文帝议传位,黑言以死奉皇太子。孝文帝时,历任州刺史,封王。克己清俭,不受人贿。卒。谥康。

  • 陈文黻

    【生卒】:?——1892湖南长沙人。诸生,捐纳为通判。同治中从军,以功升同知。光绪中,历任陕西鄠县知县,留坝厅同知。在留坝设裕民公所,贷钱助民,劝兴蚕桑、茶叶之利,兴修水利。建书院、义塾,行保甲,赈灾

  • 张邵

    【生卒】:1096—1156【介绍】:宋和州乌江人,字才彦。徽宗宣和三年上舍及第。高宗建炎三年,以直龙图阁,假礼部尚书使金,累被囚徒,几濒于死,终不屈。绍兴十三年和议成放归,升秘阁修撰,主管佑神观。后

  • 翁运标

    字晋公。翁运槐之弟。雍正元年进士,官湖南武陵知县,升道州知州,有政绩。曾与兄同寻父骨。【介绍】:清浙江馀姚人,字晋公,号蓼墅。雍正元年进士,授河南桐柏县知县,多惠政。乾隆间官至道州知州,有政绩。

  • 倪璠

    【介绍】:清浙江钱塘人,字鲁玉。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官内阁中书。长于史学,有《神州古史考》、《方舆通志文》。性喜骈体文,有《庾子山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