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鲜虞

鲜虞

先秦时期狄人的一支。西周幽王八年(前774)即见于记载。初分布于西周之北,即今陕北和晋西一带。春秋时成为白狄中最强大的一支,东邻赤狄,奉赤狄潞氏为盟主,建北狄政权。北狄分裂后,长狄赤狄先后被华夏诸侯所灭,白狄因受秦、晋之驱逐,向东迁徙,该部进至今河北正定县一带,成为白狄诸部的轴心和盟主,故鲜虞亦成为白狄的统称。在与晋国激烈的角逐中,白狄的肥、鼓先后亡于晋,唯鲜虞氏收纳白狄诸部余众,势力独盛。周敬王十三年(前507),败晋师于平中(晋地),俘晋大夫观虎。翌年,以“中山”之名见于史乘。一说此时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境),联合仇由和部分肥、鼓遗民建中山国,后事详见※“中山国”。该部东迁前主要从事畜牧业,进入华北后,吸收中原文化,使用华夏文字,制造和使用铜、铁等生产工具和武器。又仿效华夏诸侯,设立相邦等职官和军政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有了与中原诸国相近的农业和手工业,建城郭、立国都、修长城,国君先后称侯、称公和称王,屹立于诸侯之中,积极参与中原的政治、军事斗争。周赧王二十年(前295)被赵国灭亡后,鲜虞人逐渐融合于华夏之中,其后人有以“鲜于”为姓氏者。

猜你喜欢

  • 宪德

    ?—1740清朝大臣。蒙古正白旗人。西鲁特氏。吏部尚书明安达理之孙。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荫生授理藩院主事,迁刑部员外郎。雍正初年,历迁郎中、湖北按察使、巡抚。五年(1727),调四川巡抚。以战

  • 布努

    部分瑶族自称。分布在广西都安、巴马、田阳、河池、百色、南丹、忻城、宾阳、上林、马山、田东、隆安、平果、德保、来宾、宜山及云南富宁等地。大多居于山区,男女外出多背竹篓,故有“背篓瑶”之称。操“布努话”,

  • 答己

    ?—1322元朝王妃。又译答吉。弘吉剌氏。浑都帖木儿女。至元中,被世祖孙答刺麻八刺纳为妃,生武宗海山、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延名儒李孟辅教2子,多所受益。成宗大德九年(1305)与幼子同被卜鲁罕皇后贬居

  • 王宪章

    1887—1914武昌起义和反袁斗争中革命党首领之一。原名应贤,俗称十首领。贵州兴义鲁沟(今属安龙)人。苗族。性烈,体魁梧。少年就读于兴义府新建中学,后到贵阳新军营当兵,继进警察学堂。初任巡长。因辱骂

  • 庆祥

    ?—1826清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图博特氏。大学士※保宁子。乾隆六年(1795),由监生授蓝翎侍卫。嘉庆四年(1799),升三等侍卫,八年,升二等侍卫。十三年(1808),袭三等义烈公爵,授散秩大臣

  • 纠哈汉

    即“恩克那力纠哈汗”(1871页)。

  • 大慈法王

    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释迦也失的封号。宣德九年(1434),明中央王朝封※释迦也失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慧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

  • 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

    唐末吐蕃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被叶尔巴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后,贵族大臣分别挟持其2子,常年争权混战,社会矛盾尖锐。咸通十年(869),奴隶及平民不堪奴隶主的世代残酷压迫

  • 忠义夫人

    见“把汉比吉”(1062页)。

  • 南蛮校尉

    晋及南朝所设治理“南蛮”之职官。始自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据《晋书》载:“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后设置地点有所变化。有晋一代该职多由荆州刺史兼领,也有由郡守兼领或另委人充任。准于立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