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首
壮语称“郎火”。旧时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村长称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篇:“在左右江溪峒之外,俗称山僚。……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各村均有一至数人,隶属于土官,既为土官的公务人员,又为一村之首领,掌管本村的一切事务。职责是:替土官科派夫役,陪同土官审理本村案件,接待来往土官,按照习惯法排解村中纠纷等。接受土官分赐的一分“郎田”(那郎),由自己耕作。
壮语称“郎火”。旧时广西左右江流域壮族村长称谓。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篇:“在左右江溪峒之外,俗称山僚。……无年甲姓名,一村中惟有事力者曰郎火。”各村均有一至数人,隶属于土官,既为土官的公务人员,又为一村之首领,掌管本村的一切事务。职责是:替土官科派夫役,陪同土官审理本村案件,接待来往土官,按照习惯法排解村中纠纷等。接受土官分赐的一分“郎田”(那郎),由自己耕作。
见“附邻”(1259页)。
土族语音译,意为“蒙古人”,青海省互助、大通及甘肃省天祝一带土族的自称。参见“土族”(63页)。
见“萧排押”(1998页)。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见“赫哲族”(2422页)。
藏语音译,意为“办事员”。原西藏地方政府五品僧俗官职名。西藏小世家子弟,在仔康附设机构受训后,初任政府职务时,照例先任此职。经一定时期习练和考核后,也能调任小※宗本(“宗”相当于内地县,“宗本”为县级
普米语音译,意为“白人”。古时部分普米族先民的自称。今滇西北,四川木里、盐源、冕宁和九龙县等地原“西番”的自称。因古以“白额虎”为图腾,故名。参见“普米族”(2291页)。
见“玉树二十五族” (477页)。
即“伊希丹毕坚赞” (812页)。
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相传源于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士兵在围猎时,将铁盔反扣在火塘上烧热,然后将猎获的兽肉切成片,贴在盔上烧烤,外焦里嫩,香味飘溢。此法传至欧洲、日本、朝鲜等地,被称为“成吉思汗铁板烧”,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