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通事

通事

①官吏名。辽、金、元等朝皆置。契丹开国后,统治汉人日多,契汉间语言不同,风俗各异,为更好处理汉人事物,置此职官。《资治通鉴》注称:“契丹置通事以主中国人,以知华俗、通华言者为之。”史载,天显十一年(936),汉降官张砺背契丹南归被获,辽太宗责笞失职通事高唐英。后世此职似专主翻译,彭大雅《黑鞑事略》云:“译而通之,谓之通事。”周密《癸辛杂识》云:“陈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之通事。”金代有省通事、诸部通事、女真通事等。大定二十年(1180)制,30月迁一重,120月出职。经一考、两考秩八品,三考者从七品。元代,诸衙署皆设此职,蒙古语称“怯里马赤”,参见该条(1501页)。 ②清代在台湾高山族地区代理“番社”办纳“番饷”及课派差役之人。所设始自明郑时代,清统一台湾后仍予沿习。郑成功时代是否为官设,失考。清代多由官府谕充,亦有少数为“番社”自雇。清时通常一社有一通事,亦有兼管数社者。多由精通当地语言之汉人担任,由官府给以信牌,每年予以更易。原先职能只是辅助“番社”土官、土目向地方官府办纳“番饷”及摊派差役。常欺高山族人不懂汉语和不谙书算,擅自科索,饱入私囊。后来连“番社”的土地出贌、出典也得由其盖戳,还包揽收管社租从中渔利。有些“番社”通事还负责裁决社内各种争端,凌驾于土官之上。有清一代,虽迭有改革之议及措施,终不能革除。至乾隆时(1736—1795),由识汉字或通汉语的高山族人充当者渐多。

猜你喜欢

  • 玉树

    旧称达木,藏语称“结古多”。 ①自治州名。在青海省西南部,与西藏、四川、新疆相邻接。面积40万平方公里,明清时辖25族(部落),皆系土司。唐宋为吐蕃地,明属朵甘都司,清属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常代表各族办

  • 郁于

    ?—723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郁于、郁干、李郁干。出自大贺氏族。前首领※娑固(李娑固)从父弟。开元八年(720)契丹内讧,堂兄娑固为军事首领、静析军副使可突于(一作可突干)所杀,即被可突于推为

  • 熟黎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的称谓。最早见于《桂海虞衡志》:“(海南)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四傍,号为黎人,内为生黎,外为熟黎”。指居处接近汉族地区,较早接受汉人经济文化影响,不少能半通汉语,时出与汉人互市,先后归属

  • 余覩之叛

    又作:“耶律伊都之叛”。辽末由统治者内部斗争引起的反叛事件。余覩(亦作余睹、余笃、余都姑,清代史家改写为伊都),即耶律余覩,天祚帝时戚臣,为天祚帝文妃萧瑟瑟的妹夫。天庆年间(1111—1120)为金吾

  • 忽都虎

    蒙古国开国功臣。又译忽都忽、胡土虎、失吉忽秃忽,汉人称胡丞相。塔塔儿氏。宋庆元二年(1196),本部为金军及蒙古军所败,被获,为成吉思汗母月伦收为养子,后随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善射著称,享“那颜

  • 高升太

    即“高升泰”(1916页)。

  • 察卜齐雅勒庙

    即“仰华寺”(801页)。

  • 长子继承制

    由长子继承父亲名位和财产的制度。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宗法制的完善而确立。其目的在于解决统治阶级家族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分配,避免相互残杀和纷争。商、周两朝宗法之要义即区别嫡庶和长幼。皇后或元配夫

  • 贡山设治局

    民国时期在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1933年改菖蒲桶行政委员公署置。下设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教育科。治所在今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辖5个区:一区从空克空炯到鼻鼻力;二

  • 刘聪

    ?—318十六国时期汉国(前赵)国君。310—318年在位。又名载,字玄明。新兴(治今山西忻县)匈奴人。汉国创建者※刘渊第四子。幼聪颖好学,通经史,习百家,工草隶,善属文,勇力善射。初居京师洛阳(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