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达斡尔语

达斡尔语

我国达斡尔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等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使用人数约有10万。内部有一定差别,分4个方言:布特哈方言、齐齐哈尔方言、海拉尔方言和塔城方言。其中布特哈方言具有代表性,保存固有特点较多,受其它语言影响较少,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的甘南县、讷河县、嫩江县、德都县、瑷玛县等地。达斡尔语的元音系统中包括短元音、长元音和复元音。央元音ə也有相对的长元音,这一点不同于土族语和东部裕固语,而与蒙古语相同。保存着元音和谐律。有成批的腭化辅音和唇化辅音,它们分别与非腭化辅音和非唇化辅音相对立,这是达斡尔语辅音系统的最大特点,也是不同于蒙古语族其它语言的重要特点。还有出现于音节末的复辅音。达斡尔语以x的形式保留着古代词首辅音h。有特点的复数附加成分-sul。名词的领格和宾格有共同的附加成分,同时宾格还有自己的专门附加成分。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有排除式“我们”和包括式“咱们”的区别。有专门的单数和复数第三人称代词i:n和a:n。动词陈述式有人称范畴,由主格人称代词变来的相应人称附加成分接缀于陈述式附加成分之后构成。在达斡尔语中单数第二人称命令式用动词词干表示,复数第二人称命令式则用专门附加成分-tu表示;第三人称允许式用附加成分一tγai,如强调其复数后边可再接复数附加成分-sul。具有以-:为标志的完成副动词,-γa:ne:/γə:ne为标志的目的副动词和-ma:k (ən) /-mə:k (ən)、-ma:rən/-mə:r为标志的临界副动词。它的假定副动词附加成分为古旧形式。词汇中语族同源词占半数以上,自己特有词约有20%,其余为与满一通古斯语族和突厥语族共有的词和几种来源的借词。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中与满一通古斯语族词汇方面最密切的语言,它不仅有一批与这个语族共有的词,而且还有不少后期从满语吸收的借词。在各种借词中汉语借词的数量较大,约占词汇量的10%左右。

猜你喜欢

  • 奕山

    1790—1878清朝大臣。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静轩。※允禵四世孙,道光帝※旻宁侄。道光时历任侍卫、副都统、伊犁参赞大臣、护军统领。二十一年(1841),由领侍卫内大臣授御前大臣。英军入侵广东

  • 亦思马因

    ①(?—1274)元代著名炮师。回回人。祖籍波斯别马里思丹(今伊朗境)人。善造炮。至元八年(1271),应世祖召,与阿老瓦丁同至京师大都(今北京),奉命造新炮。九年,献所造巨石炮,其炮省力而击远。十年

  • 梭磨土司

    清代藏族土司。在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嘉绒地区。“梭磨”,藏语“广大土地”之意。始祖原为杂谷土目。雍正元年(1723),以随军征战有功,赐长官司印。乾隆十五年(1750),改安抚司,三十六年(1771)

  • 布延彻辰汗

    1555—1603明代蒙古可汗。汉文史籍译作卜言台周、不燕台吉、卜彦伯、卜言台住、不彦七庆台吉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世孙,※图们汗长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即汗位,驻帐于察哈尔万户,游牧于西

  • 元恪

    483—515北魏皇帝。499—515年在位。鲜卑元氏(拓跋氏)。高祖孝文帝※元宏次子,母为司徒公高肇之妹,一说属高句丽人。太和二十一年(497),定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即帝位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 桑映斗

    约1782—1842清代纳西族著名诗人。字沁亭。云南丽江大研镇人。自幼得其父悉心指导,勤奋嗜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中秀才,原欲读书成名,因性格刚强,作文时爱发议论,屡赴省试不第,便长期在乡任教。目睹

  • 哲德沙尔

    清代新疆地区名。维吾尔语“七城”之意。所指不一。或云为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叶尔羌(今莎车)、和阗(今和田)、乌什、阿克苏、库车7城之统称。出现于道光年间(1821—1850)。同

  • 优留单于

    ?—87东汉时北匈奴单于。继※蒲奴单于后立为北匈奴单于。其立年,因史书失载不详。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其军,被斩。是时,北匈奴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58部,口20万,

  • 古木河卫

    见“可木卫”(491页)。

  • 和阗办事大臣

    清代新疆和阗军政长官。乾隆四十二年(1777)自副都统改置。驻和阗。下有协办大臣1员,衙署有章京1员、笔帖式1员、委笔帖式5员,贴写4员,分管印房、粮饷、军台诸事。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同治三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