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赵藩

赵藩

1851—1927

近代白族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字樾村,又字介庵,别号猿仙。晚年号石禅老人。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人。出身于官僚和书香世家。祖父赵砺轩、父赵联元均为清朝光禄大夫,学识渊博,且以矿利至巨富。自幼受蒙家学,及长熟读经史百家,酷爱诗词,工书法。同治七年(1868),参加地主武装“北路义师”,镇压杜文秀起义,两次夺取起义军据点剑川城。光绪元年(1875),中举人第四名。因厌恶八股文,6次赴京会试均落榜。购经史子集万卷,捐置剑川金华书院。初选易门县训导,后被云南盐法道钟念祖和云贵总督岑毓英选入幕府。因出谋助岑毓英镇压“倮黑夷”(今拉祜族),被保举候选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十九年(1893)以后,奉调入川,先后任筹饷局提调、酉阳州知州、川东土税局督办、保商局督办、按察使(臬台)、滇黔官运局总办、永宁道等职。又署盐茶道兼理通省厘金,执四川省财政大权,总督岑春煊事无不问,三获清帝传旨嘉奖,有“天下监司第一”之誉。因感帝国主义侵略之危急和清廷的腐败,撰诗文赞扬刘永福所率黑旗军的抗法业绩,表示对清廷的不满,同情革命党人。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后,受革命浪潮推动,虽身为按察使,积极参加营救革命党人。由于营救四川同盟会会员谢奉琦失败,辞官回籍。1910年,响应蔡锷等人领导的昆明起义,在大理筹组“迤西自治总机关部”,被选为该部总理。旋被蔡锷任命为迤西道巡按。1912年冬,被选为众议院议员,于翌年春至北京任职。因对袁世凯独裁不满,遭致迫害,愤然离京返滇。1915年,参加蔡锷、唐继尧等人领导的讨袁护国运动,担任云南省团保局总办,负责护国军后方治安。1917年,代表唐继尧赴广州参加孙中山护法军政府的政务会议,被任命为交通部长。1920年,奉孙中山命,促成滇军参加讨伐桂系军阀。同年辞职回云南,任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继续整理云南文献资料,同时还参加反对云南军阀唐继尧的“倒唐”活动。平生学术成就卓著,总纂《云南丛书》初编、二编,共205种,1631卷;《滇中兵事记》20卷等,对云南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还著有《岑襄勤公年谱》、《向湖村舍诗》(初集、二集、三集、别集)、《桐华馆梦缘集》、《小鸥波馆词抄》、《介庵楹句辑钞》(正集、续集)、《向湖村舍杂著》等40余集。其文学创作主要是诗词、楹联,目前所能见到的就有四五千首,还有大量散佚。其成都武侯祠对联为惊世之作:“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被誉为发人深省的“施政篇”和“治安策”。昆明大观楼长联为其书法杰作,传颜体字的骨力,为世人瞩目。近代名人蔡锷、李根源、周钟岳等均出其门下,与章太炎有诗词之交。

猜你喜欢

  • 塘波且万户

    元代乌思藏地方万户之一。又作塘万户、塘波且巴万户,《元史》有汤卜赤八(千户)。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国师(后升号帝师)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二十

  • 土千户

    官名。清代在四川、甘肃等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世袭武职土官,以当地头目充任,秩正五品。颁给印信、号纸,有不颁发印信仅给号纸者。职责是守土安民,修职贡,供征调,维持治安,惩办抢劫、偷盗和不法者。拥有土兵,有事

  • 冉跃龙

    明代四川酉阳土官。土家族。承袭西阳司(治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宣抚使。万历四十六年(1618),奉调率酉阳土兵4000援辽抗后金。四十七年,遣子冉天胤、冉文光领兵赴辽阳,驻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

  • 肯切

    ?—1542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的使臣。蒙古族。嘉靖二十年(1541),奉俺答汗命,与石天爵至大同,要求通贡互市,经边臣上奏,被明世宗拒绝,并被无理扣留。在俺答汗强烈要求下,石天爵被释放,而

  • 荣全

    ?—1879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关佳氏,一等威勇侯那铭嗣子。咸丰元年(1851)袭爵,授二等侍卫。从征山东,以功迁头等侍卫。十一年(1861),出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历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伊犁参赞

  • 苏温

    过去云南景颇族地区村寨头人称谓。最早具有长老性质,村寨内较大的姓氏通常都有一人,由同姓人众推举能联系群众,具有处理公共事务能力者担任,但须经山官认可,由山官赠刀一把,表示授权管理寨内事务。其职责是协助

  • 东部吐谷浑

    唐初吐谷浑之一部。唐贞观九年(635),吐谷浑为唐将李靖所败,其王※慕容顺(伏允之子)率众降唐,受封西平郡王,任东部吐谷浑首领,以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为中心。不久,慕容顺被部属所杀,子燕王※

  • 杞黎

    即“岐黎”(1068页)。

  • 讷穆河卫

    见“纳木河卫(一)”(1272页)。

  • 河陇吐蕃部落

    吐蕃占领敦煌等地后设立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由原13乡等改置。据汉藏文敦煌文献载,有:悉董萨部落、曷骨萨部落、上部落、丝棉部落、擘三部落、僧尼部落、下部落、中元部落、行人部落、撩笼部落以及才多部落、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