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知院
明代蒙古官名。枢密知院的简称。沿用元代枢密院职官。《元史·百官二》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置知院一员”,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其后人数增至6—7员。一些行省亦设行枢密院,如岭北行枢密院,设知院1员。明初,在北元政权中,有知院多人,如爱足、捏怯来等。明中期,在瓦剌及兀良哈三卫有更多的人称为知院,如瓦剌右翼领主阿剌、朵颜卫帖客、泰宁卫忽剌百、福余卫可歹等,均为各部大领主,由非成吉思汗家族的异宗蒙古领主(即赛特)担任。明中期以后,则很少见于记载。
明代蒙古官名。枢密知院的简称。沿用元代枢密院职官。《元史·百官二》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置知院一员”,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其后人数增至6—7员。一些行省亦设行枢密院,如岭北行枢密院,设知院1员。明初,在北元政权中,有知院多人,如爱足、捏怯来等。明中期,在瓦剌及兀良哈三卫有更多的人称为知院,如瓦剌右翼领主阿剌、朵颜卫帖客、泰宁卫忽剌百、福余卫可歹等,均为各部大领主,由非成吉思汗家族的异宗蒙古领主(即赛特)担任。明中期以后,则很少见于记载。
契丹部族名。※遥辇氏部落联盟初期,契丹拥有8部,※阻午可汗时(735年被推举为汗),整顿为20部,突举部为其一(有人以为,由※集解部发展而来)。时由航斡统领。原与兄塔里古同驻,领3营,整顿后,分领1营
北魏时高昌太守。凉州(治今甘肃武威)人。北魏太延五年(439),乘北凉沮渠牧犍降魏,据高昌,自称太守。太平真君三年(442)四月,因伊吾王唐契为柔然所逼,拥众西趋高昌,欲夺其地,遣使诈降于沮渠无讳,相
书名。元官修。210卷。起中统元年(1260)三月,迄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附《事目》54卷,《圣训》6卷。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世祖逝世,四月,成宗继位,六月,命翰林国史院着手修纂此书,由董文用
见“楛矢石砮”(2164页)。
古族名。又作昆戎、昆夷、犬夷、犬戎、畎戎等。商至西周,为※西戎之大族,春秋战国时为※西戎八国之一。原居秦晋,后迁居陇山西,与周族为邻。周“文王事昆夷”(《孟子》),双方时战时和。周穆王出兵征伐,关系破
契丹习俗与皇室重要礼仪。《辽史·国语解》称:“头鱼宴,上岁时钩鱼,得头鱼,辄置酒张宴,与头鹅宴同。”程大昌《演繁录》记:“达鲁河钩牛鱼,北方盛礼”,契丹尤为重视,“以其得否,为岁占好恶。”此乃上古渔猎
蒙古国※蒙哥汗皇后。又译忽秃灰。弘吉剌氏。忙哥陈之女。《史集》作亦乞列思氏兀鲁带之女。生班秃、玉龙答失2子。蚤卒,后妹也速儿继为妃。至元三年(1266),追谥贞节皇后。
古地名。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淮河中。北魏太和十九年(南朝齐建武二年,495),魏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不克,筑城于此洲上,又于淮水南北两岸夹筑二城,树栅水中,以断齐援兵之路。正始四年(梁天监六年,5
见“锡伯族”(2364页)。
?—1688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布赛氏。初任典仪。顺治十四年(1657),授二等侍卫,擢一等侍卫。康熙九年(1670),授护军参领。十四年(1675),随抚远大将军信郡王鄂扎征察哈尔布尔尼,领兵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