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族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讲汉语、侗语、瑶语、壮语等。自称※蒙、※果熊、牡、摩、※嘎脑、答几、忙、阿髦等。他称多种多样。商周至秦汉时包括在蛮、荆蛮、黔中蛮、长沙蛮、武陵蛮、牂牁蛮等名称之中。宋以后始见苗称,专指分布于辰、沅、靖(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及贵州东南部)一带苗民。居其他郡县者则以徭、蛮、溪峒等称之。至元代出现“猫”之蔑称。明清两代,名称多达百余种,其中部分称呼与今侗、水、布依等民族混同。苗族先民与古史传说时代之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唐虞夏时之三苗部落有渊源关系。其时主要居住在江淮流域,后因战争及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不断向南向西迁徙。商周之际,有武丁用兵奋伐荆楚之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纣时,南方8个小国参加,其中包括有苗族先民。武王克商后,臣服之652国中,亦包括有苗族先民。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命方叔帅师南伐包括苗族先民的蛮方。春秋战国时,楚国庄��南下时,经过大部分苗族先民的居住地区。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在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羁縻政策。自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年),武陵地区苗民及其他民族先后爆发了反汉王朝的斗争。嗣后历朝皆有苗民起义发生,其中以明代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最多,以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及咸同苗民起义规模最大。光绪十年(1884),云南苗民※项崇周起义,为保卫家园掀起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黔南、湘西、云南等地苗民也爆发了反洋教及抗法斗争。苗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一些偏僻地区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由长老(寨老或榔款首领)管理。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辅以渔猎、采集。养禽畜、纺织均未形成专门行业。银、铁匠多在农闲时协助苗民加工用具,苗民则以换工作为劳动补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黔东特区、吊罗山、母瑞山等地区先后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经过苗区时,苗民子弟参加革命,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苗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工艺美术享有盛名。著名的蜡染、剪纸、刺绣等历史悠久。妇女服装及银饰式样多,制做工艺精巧。民间盛行※游方、不落夫家等婚姻习俗。大多以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为主,三代以上同堂者少。有的地区盛行※父子连名制命名。节日多达百种,尤以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跳花、赶秋等最为隆重。信仰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祭祀活动较多,以吃牛、接龙、吃牯脏(鼓社节)最盛行。

猜你喜欢

  • 北帝岩

    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亦名“列宁岩”。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壮族领袖※韦拔群到湖湘考察农民运动,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东兰后,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地点设在东兰县武篆乡拉甲山上的北帝岩。先后开办

  • 汛塘制

    清代改土归流后实行的一种具有军屯性质的兵戍制度。在云南全省分设汛、塘、关、哨、卡于险要山区,招募士兵戍守,驻防垦荒。仅在丽江县即设有18汛、71塘、25哨;中甸、维西两厅共设8汛、66塘。汛塘驻兵多半

  • 彭域

    参见“埃波”(1801页)。

  • 招讨使

    官名。唐代始置,称军事招讨使,掌招抚讨伐事务,兵罢即废。五代设有行营南面招讨使、北面招讨使、都招讨使等。宋代多以文武大臣兼任,不常设置。辽、金沿边诸路常设有招讨司,以边区部族兵长官充任招讨使。元代多置

  • 大福謩

    渤海国宗王、大臣。末王※大諲譔(906—926年在位)时,官工部卿。后唐同光三年(高丽国太祖天授八年,925)九月,与礼部卿大和钧等率渤海民百户亡命高丽,次年一月,渤海国亡(一说在国亡后始投奔)。

  • 蔼苦盖可汗

    即“斛律”(2084页)。

  • 张玄素

    金朝大臣。字子真。清代文献作张元素。渤海族遗裔,先世在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辽节度使张匡子。以荫得官。初附高永昌据东京(今辽宁辽阳市)反辽,金将斡鲁军至,出降,授世袭猛安。金太安(1

  • 耶律屋质

    917—973辽初重臣。又作屋只,字敌辇。契丹族。皇族孟父房之后。史载其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处事从容。博学,知天文。辽太宗会同年间(938—974),官惕隐,掌皇族政教。大同元年(947)四月,太

  • 总制院使

    元代职官名。参见“总制院”(1744页)。

  • 土尔扈特南前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河南札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土尔扈特部察罕喇布坦拒附罗卜藏丹津叛,率众归清,封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九年(1731)复叛,其弟达尔札未附,留牧,袭札萨克一等台吉。下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