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真寂寺

真寂寺

俗称石窟寺。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寺。位于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峡谷中。上京为契丹国都,亦是契丹民族发祥地。寺建于天祚帝乾统九年(1109)。现契丹原寺已湮,凿于桃石山下50米高处的石窟至令犹存,窟前现为清代所建善福寺,通称后召庙。1974年,修复殿堂顶时,在石窟门楣上发现“真寂之寺”4字。石窟面东,有北、中、南3窟。窟内依山就石造像,以中窟规模最大,宽6米余,高约3米,正中为一居大石卧佛,薄衣赤足,向东瞑目,肃穆安祥,造型浑厚。两旁各立菩萨1尊,侧有15弟子立像,神态各异,形象生动。三面墙壁为半浮雕千佛像,共3层,约百余尊。南窟有长约1米的甬道,方形窟室,3.5米见方,窟内两侧有两尊天王像,足长靴,颇有草原特色;中间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5米;还有菩萨像。北窟较之高2米,分内外两室,外室造像同南窟,内室全为浮雕像;佛像下有供养人像,一律契丹装束,是研究契丹文化的形象资料。

猜你喜欢

  • 城郭诸国

    指西域各城邑之邦。《汉书·西域传》:乌孙“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汉书西域传补注》认为此“诸国”指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温宿(今新疆乌什)、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据《汉书·西

  • 拉伊斯制度

    阿古柏侵入新疆时实施的统治措施之一。“拉伊斯”阿拉伯语,意为巡行检查执行伊斯兰教法规的官员。是推行宗教统治的工具,权力极大,可以干涉各级伯克的行政。清统一新疆后被废。同治四年(1865),阿古柏夺取喀

  • 也里可沮户

    元代诸色户计之一。蒙、元时称基督教徒和教士为也里可温。元代定户籍,列之为诸色户计之一,享有免除差发徭役的待遇。但有田须交租,经商要纳税。

  • 合李只

    见“合里直”(834页)。

  • 收国

    金太祖武元皇帝完颜旻(阿骨打)年号。1115—1116年,凡2年。

  • 宜都蛮

    南北朝时宜都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地名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传说是※廪君或※槃瓠的后裔。分布在今湖北宜都县清江流域一带。其地深山重阻,人迹罕至。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其蛮帅石宁等1

  • 月市

    明代北方边塞地区蒙汉女真等族的集市贸易。亦称小市。明朝与东北的蒙古兀良哈三卫、海西女真族等部关系较密切,经济来往频繁,所设马市即按月举办,广宁(今辽宁北镇)每月二市(月初、月中各一次),开原每月一市(

  • 巴儿忽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又作八剌忽、八儿忽、八里灰、巴儿浑、巴鲁忽歹、八立浑、八儿胡。唐初即以“拔也古”之名见于历史记载。蒙古诸部统一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北巴

  • 河北东路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沿宋旧名。天会七年(1129),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置兵马都总管。治所在河间(今河北河间),故又称河间府路。辖河间府,冀州与沧州2节度使州,防御州青州以及蠡州、莫州、献州、深州、景州

  • 东鳀

    古地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载:“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20余国,以岁时来献见”。有学者认为指今台湾澎湖等地。多数学者据《后汉书·东鳀传》载有东鳀、亶州、夷州并提,而夷州即今之台湾以为通说,推断东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