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甘丹寺

甘丹寺

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大寺院之一。又作噶尔丹、噶勒丹、甘当寺等,寺名均为藏语音译,意为“具喜”寺,全名具喜尊胜洲。清世宗(1722—1735在位)曾赐名“永泰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历史最悠久的庙宇。明永乐七年(1409),在贵族扎噶尔宗宗本仁钦贝等人资助下,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亲自主持创建,并作该寺首任法台。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位于拉萨市东达孜县境内汪固尔山的山坳处。原有主建筑为错钦大殿,可容3000人,内设宗喀巴讲经时用过的坐椅。还有宗喀巴肉身灵塔、居室及中、小殿堂、僧舍等,历经扩建,规模宏伟,内藏珍贵文物亦丰。寺内分绛孜、夏孜二扎仓及若干康村等组织。曾规定僧人总数为3300名,解放前实达5000。每7年轮流由二扎仓的却杰(法主)中出一人总管全寺事务,称甘丹墀巴,即甘丹寺法台,被视为宗喀巴的传统继承人,宗教地位颇高。在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该法台常同达赖、班禅或摄政等一起参与全区重大政务的决策。全寺主要经济来源是占有庄园、牧场、农牧奴,并以差、租、高利贷和经营封建买办性商业剥削农牧奴;其余来自信众布施和政府补助。 ②藏传佛教(喇嘛教)寺庙。位于喀尔喀蒙古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清嘉庆十四年(1809),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修建。为专供修高深佛教经典之处。寺内建有专供修显宗的参尼庙两座及五世、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舍利塔各1。寺西北有信徒为除灾祈福而建造的白塔28座。

猜你喜欢

  • 额勒赤

    蒙元时期蒙古官名。又译“额勒臣”、“额里臣”。《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均释为“使臣”,亦有“差官”之意。早在蒙古国建立前,各部已有此职,蒙元时期沿用。其人多临时委派,充本部代表,办理与其他部交涉联系

  • 拓跋思忠

    ?—881唐代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唐末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思恭弟。僖宗中和元年(881)八月,从兄参预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与黄巢将尚让、朱温战于东渭桥,引弓射桥表铁鹤没羽,尚让等惊骇逃走,追之逐北,深入敌阵

  • 阔阔

    1223—1262蒙古国大臣。字子清。蔑儿乞部人。世居不里罕哈里敦(即不儿罕山,今肯特山)。骁勇善骑射。自幼入侍忽必烈于藩邸。乃马真后三年(1244),奉忽必烈命师事王鹗受教。宪宗二年(1252),奉

  • 百顷氐王

    三国时期略阳清水氐王的称号。东汉建安(196—220)年间,清水氐帅杨腾(一说杨驹)迁居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一说成县西北)。因山上有平地百顷,遂以百顷为号。杨腾之后杨千万被曹魏封为百顷氐王,有众

  • 睿智皇后

    见“萧绰”(1990页)。

  • 敦珠布多尔齐

    ?—1840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员。藏族。原为孜本,嘉庆十一年(1806),补授噶伦。十七年(1812),因失职使犯人潜逃出境,受理藩院议处。道光二年(1822),因捐款修西藏敏珠尔伦吉竹布贝寺,赏花翎

  • 刘没铎

    北周时起义首领。族属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北魏起义首领※刘蠡升之孙。武帝建德五年(576),乘北周败北齐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市)之机,取齐人所弃甲仗,聚众起义,被拥立为圣武皇帝,建元石平。次年,遭

  • 鄂尔多斯左翼后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达拉特旗。牧地东界归化城土默特地,西界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南界左翼前旗,北界乌拉特旗。汉沙南县地,隋唐为胜州榆林郡治,明嘉靖中为达延汗右翼三万户之一袄儿都司(即

  • 完颜阿邻

    ?—1162?金大臣。女真族。完颜氏。康宗※乌雅束孙,金源郡王※完颜宗雄子。通女真、契丹大小字及汉字。为熙宗所赏识,年18,授定远大将军,为顺天军节度使。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迁益都尹兼山东东路

  • 马蹄袖

    清代满族一种礼服袖口式样。流行于东北、北方满族地区。其制独特,袖口狭窄,呈斜线状,上长下短,盖手背处稍长,对着手心处稍短,因形似马蹄,故名。如以便服作礼服,则要另做马蹄袖,扣于袖内,俗称“龙吞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