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爱马克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是万户、千户制,诸王、功臣领地上的属民阿寅勒集团称作爱马克。元朝中期以后,开始代替※投下,具有领地的意思。元亡明兴,万户、千户制被※兀鲁思和※鄂托克代替,并成为领主的世袭领地。从其亲族关系上,一般也称作爱马克。它与鄂托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鄂托克是地缘的结合,其成员不一定属于同一个亲族;而爱马克的人都被认为属于同一的亲族集团,是部落的分支。它必须有自己的牧地—努图克(亦译讷秃克),由封建领主任头领,称为※宰桑、阿哈、札萨克或图什墨尔等。每个蒙古人都属于固定的爱马克,不许离开,否则会受惩罚。爱马克的大小极为悬殊,通常由几个爱马克构成一个鄂托克,有时一个爱马克就等于一个鄂托克,甚至构成一个兀鲁思(万户),故有大爱马克、小爱马克之称。清朝建立盟旗制度后,仍保留其称,将以前的大领地称作爱马克或部,由几个小领地(和硕、旗)组成。但已失去政治、军事机能。今蒙古国仍作为地方行政单位。 ②清代喀尔喀蒙古的喇嘛僧团。喀尔喀蒙古的大寺院拥有成千上万的喇嘛,划分为若干爱马克(部),围绕大寺院。每个爱马克有二百至五六百不等的喇嘛,分别建有爱马克寺院,作为大寺院的属寺,各自举行呼拉尔(诵经会)等佛事活动。每个爱马克有自己的地段和牲畜,土地可以出租,或由沙比纳尔(寺院奴隶)耕种。爱马克的喇嘛过多时,又可划分出新的爱马克。如哲布尊丹巴常驻的库伦(今乌兰巴托)有喇嘛1.3万余名,划分为28个爱马克。庆宁寺(即阿穆尔巴雅斯呼朗图寺,供有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的龛座)有2000余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额尔德尼昭亦有近2000名喇嘛,分为6个爱马克。每个爱马克登记在册的喇嘛,有的常驻寺院,有的分散到草原,但定期回寺院参加诵经等活动。

猜你喜欢

  • 门孜康

    藏语音译,意为“医算局”。原西藏地方政府所属讲习医药、历算,主要为封建领主治病及编制藏文历书的机构。清康熙十五年(1676),初在药王山之药王庙内传习医药知识,至五十六年(1717)后开始讲习藏医、历

  • 合里

    元代宣政院所辖吐蕃地区古地名。元宣政院(初称总制院)先后在吐蕃设置驿站27处,计:吐蕃等处7、吐蕃等路9、乌思藏11。《元史》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九月,乌思藏因必里公之乱驿站断绝,命给财畜资助

  • 阿鲁剌惕

    即“阿儿剌”的复数。见“阿儿刺”(1199页)。

  • 亦儿坚

    蒙古语音译。又作亦儿格。《元朝秘史》、《华夷译语》均释为“百姓”。由于各氏族联合体的不断形成,古代蒙古氏族(斡孛黑)经常处在变动之中,不固定,氏族的孤立状况被打破,血缘联系削弱,地域联系加强,人们结成

  • 太波嘎列

    门巴族民间叙事诗。相传由诗中的主人公太波嘎列创作。全诗分牛的降生、牵牛、放牧、搭帐蓬、拴牧犬、挤牛奶、打酥油、迁牧场等共14章,458行。叙述传说中的门巴族牧业始祖太波嘎列艰难创业,为民造福的经历。反

  • 郝狼皮

    北齐时稽胡(又称步落稽、山胡)首领。详见“郝阿保”(1583页)。

  • 处罗侯

    即“叶护可汗”(540页)。

  • 元澹

    653—729唐朝文臣。字行冲。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元氏。北魏常山王素连之后。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及长,学识通博,尤擅音律及诂训之学。登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睿宗景云(710—711)中,九迁

  • 西域旧闻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吾也而

    1163—1258蒙古国将领。又译吾也儿、乌也儿、乌野儿等。散只兀氏。图鲁华察子。以武勇著称,享“把阿秃儿”(勇士)称号。元太祖六年(1211),从征金,次年与哲别克东京(今辽宁辽阳)。十年,充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