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图六味泉
位于内蒙古巴林旗北部索博力嘎苏木北。“比图”蒙古语意为“密林”。林中有泉,方圆15米,池里有6个泉眼,每个泉眼喷出不同味道的水,有苦、辣、酸、甜、涩、咸6味,神密奇妙。传说清同治年间,达利喇嘛到此,见山清水秀,遂住下来,他是一位在寺庙学医获得曼兰巴学位的喇嘛,在住地挖了6眼小井,用井水为人治病。从此传开,后来掘井为池,洗浴治疗风湿、皮肤等病。
位于内蒙古巴林旗北部索博力嘎苏木北。“比图”蒙古语意为“密林”。林中有泉,方圆15米,池里有6个泉眼,每个泉眼喷出不同味道的水,有苦、辣、酸、甜、涩、咸6味,神密奇妙。传说清同治年间,达利喇嘛到此,见山清水秀,遂住下来,他是一位在寺庙学医获得曼兰巴学位的喇嘛,在住地挖了6眼小井,用井水为人治病。从此传开,后来掘井为池,洗浴治疗风湿、皮肤等病。
景颇语音译。汉语称“官庙”。详见“祭官庙”(2088页)。
景颇族载瓦支语,景颇支语称“杜阿缪”,意即“做山官的姓氏”。汉语俗称“官种”。解放前云南景颇族社会中最高等级。山官必须出身于官种,所谓“南瓜不能当肉,百姓不能当官”。官种家庭成员,凡属男性,名字上都冠
河流名。亦称郭尔毕擦河、古尔巴齐河。位于东经119°附近。发源于外兴安岭。自北向南流入黑龙江后复向北流,会石勒喀河。原为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一条流程不长的中俄界河。故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当时条约规
土族第一代阿土司。本为蒙古人,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元为甘肃行省郎中。明洪武四年(1371)归附明朝,于本地驻牧听调。其孙阿吉功升百户,始以阿为姓,曾辖有“土舍”“土民”300余户,男女900余人。
见“安答”(905页)。
太阳神。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鄂伦春人旧时相信万物有灵,对天体之日月星辰和风雨雷电等皆崇敬,尤崇尚太阳。除农历正月初一祭拜外,平时不专供祭,但认为太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即“逊都思”(1786页)。
①(?—1710)清代卫拉特蒙古青海和硕特部台吉。自号额尔德尼。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墨尔根台吉长子。青海和硕特八台吉之一,隶青海左翼。驻牧永安卫之西,大通河北边。康熙三十五年(1696)承父爵,仍袭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乌兰布拉克接右翼左旗界,西至库邪图接左翼后旗界,南至鄂罗克依接赛音诺颜部右翼右后旗界,北至特勒图接右翼前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札萨克包贝于康熙二十
古代契丹、蒙古等族的占卜法之一。琵琶,指牲畜或兽类的肩胛骨。即以烧胛骨占吉凶,类似古之龟卜。契丹人以羊骨灼占,谓之羊卜。蒙古人沿袭之。每遇大事如出兵、进退、择将、遣使及生死等,必占卜之。《黑鞑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