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李元阳

李元阳

1497—1580

明代白族学者。字仁甫(一作仁夫),号中溪,别号逸民。云南太和(今大理)人。祖籍浙江钱塘,元时远祖李顺官大理路主事,落籍大理,至元阳为第九世,与白族相融。自幼善学能文,学问博通,明习吏事。嘉靖元年(1522),中云贵乡试第二名。五年(1526)登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因议事忤权臣遭排斥,出补江西,主秋闱事。后借母丧,归大理闲居。十年(1531),被起复,出任江阴县令,严卫兵,练水军,修城堡,拒倭寇侵扰。又兴利除害,修水利,减免税粮,人民安业,政绩卓著。离任时,民众“流涕遮道者百余里”,为建生祠,勒碑述其善政百余事。旋擢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巡按闽中。因极言直谏,外调为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县)知府。任内,凿井修水池,解决人畜用水,又修复荆州扬子江大堤,消除水患,人称“李公堤”。知人善选,拔张居正于童试800人之冠,政绩四闻。因不愿阿事权贵,绝意仕进。十八年(1539),丁父艰,辞官归大理,专意著述。在乡里,与谪居云南的杨慎、白族学者杨士云等过从甚密,优游山水,诗酒唱酬,研讨经史诗文。一生于文史贡献卓著,在闽中曾校刻毕《史记题评》、《十三经注疏》、杜氏《通典》等计764卷。理学、佛学的代表作为《心性图说》。史学著作有《嘉靖大理府志》 (与杨士云同修,原作10卷,今存2卷)、《万历云南通志》17卷,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诗文著作甚丰,有《艳雪台诗》、《中溪漫稿》等,流传至今的有《中溪家传汇稿》10卷(诗4卷,文6卷)。其山水诗造诣高深,诗品、人品对后来的白族文人产生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 王罕

    ?—1203蒙古国建立前克烈部首领。又译王汗、汪罕、翁汗。名脱里,又作脱斡邻勒。忽儿札胡思杯禄汗子。幼年曾先后被蔑儿乞人、塔塔儿人掠去为奴。素与弟(一作叔)台帖木儿、不花帖木儿不睦,分地而治。父卒,嗣

  • 百色起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起义。1929年秋,由共产党人掌握的桂军警备第四大队和教导总队1000多人,从南宁开赴广西右江流域,在当地壮族人民,特别是壮族农民协会与壮族农民赤卫军的密

  • 卓铎格

    即“召得格”(648页)。

  • 母则黑儿普

    彝语音译。意为由于租佃土地而产生的额外负担。旧时四川凉山美姑地区彝族社会中施行的一种剥削制度。包括三项内容:“母则窝”,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猪粮;“母则直”,意为因租地而交纳的酒粮;“申直”,意为因租地

  • 帖木格斡惕赤斤

    见“铁木哥斡赤斤”(1880页)。

  • 沙苑

    地名。又称沙阜、沙海、沙窝。在今陕西大荔县南洛、渭二河间,东西80里,南北30里。西魏大统三年(537)十月,西魏丞相宇文泰利用地形特点在其东10里之渭曲,列阵设伏,大败东魏丞相高欢军,史称“沙苑之战

  • 高唐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至元三十一年(1294),汪古部阔里吉思驸马始受封。弟术忽难袭封。

  • 朝霞帽

    吐蕃赞普所戴之冠。系一种用红色软巾结成的帽冠,为赞普所专用。长庆元年(821),唐会盟使刘元鼎赴逻娑(今拉萨)会盟。亲见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服饰:“身披素褐,结朝霞冒(帽)首”。又敦煌石窟壁画“吐蕃王子供

  • 沙班子中

    见“沙班”(1125页)。

  • 启运书院

    清代呼和浩特早期的官学。雍正元年(1723)建立。地址在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柴火市街。是教育蒙古贵族子弟的学校,除学习满、蒙、汉语文外,兼学骑射,以造就文武兼备的人材。学生结业后,选拔通晓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