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木华黎

木华黎

1170—1223

蒙古国开国功臣、大将。又译木合里、模合里、木诃里、摩和赉。札剌儿氏。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孔温窟哇第三子。幼由父送给铁木真(成吉思汗)为奴,故世代为孛儿只斤氏臣仆。沉毅多智、雄勇善战,40年间追随铁木真,无役不从。随从灭蔑儿乞、克烈、乃蛮诸部,统一蒙古,屡立战功,深受器重,被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元史》卷119)。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封左翼万户长,统汗庭以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的广大地区。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称“掇里班·曲律”(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太祖六年(1211),随从征金,大败金兵于野狐岭(今张家口西北)、会河堡(今河北怀安东)等地,尽歼金军精锐。八年,进逼中都(今北京),攻占益都、滨、棣诸城,于霸州招降史秉直父子及肖勃迭。九年,从汗围攻中都,迫金帝献女请和。后受命统军攻辽东、辽西,十年,平东京(今辽阳),陷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取锦州等城。十二年,封太师、国王, “子孙传国,世世不绝”。(《元史》卷119)承制行事,统领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鲁兀、忙兀等蒙古军及契丹、脣、汉诸军,全权经略中原,总太行以南军政事宜,连年进攻河北、山东、山西各地。改变以往蒙古军春去秋来,只重抄掠的作法,开始占据城池,禁剽掠。陷蠡州、大名府、益都、密州诸城。十三年,克太原、平阳及忻、代、泽、潞、汾、霍等州。十四年,破岢、岚、吉、隰、绛诸州。十五年,收降真定武仙、东平严实,取河北诸地。十六年,破东平,取葭、绥德、坊诸州。十七年,拔同州、薄城,攻长安、凤翔不下。十八年,回师山西,三月,卒于闻喜。英宗至治元年(1321),追谥忠武鲁国王。

猜你喜欢

  • 李通明

    1842—1917拉祜族爱国首领。原活动于云南澜沧、沧源一带,清同治(1862—1874)年间,因率拉祜族反清斗争失败,带领数千户拉祜族、傈僳族人民退入西盟山地区定居,以传播佛教和与佤族头人歃血立盟等

  • 乌斯多

    渤海大首领之一。又作乌思罗、崔乌斯多、崔乌斯。渤海国灭亡后,隶属辽东丹国。后周显德(954—960)初,率30人自东丹国逃投后周。

  • 旧时朝鲜族民间的互助组织。流行于延边等地区。始于17世纪中叶。按内容可分为农务契、婚姻契、治丧契、兴学契、石匠契等。农务契,是指组织缺乏劳力或耕牛的农民共同从事开荒整地、修渠灌溉、插秧除草等生产劳动。

  • 和兴额

    ?—1801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葛济勒氏。乾隆(1736—1795)年间,以鸟枪护军从征缅甸、金川、撒拉尔、石峰堡,因奋勇作战有功,赐号“佛尔钦巴图鲁”,累擢广州右翼副都统。因故降调,寻授头等侍卫

  • 盖脸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

  • 忽剌出

    ?—1286元朝大臣。蒙古人。涿州路达鲁花赤直脱儿之孙。袭职为益都路蒙古万户。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攻宋六安军。十二年,与参政董文柄领山东诸军大败宋将孙虎臣水师于丁家洲,破张世杰舟师于焦山江中,

  • 洪古

    ①见“耶律弘古”(1308页) ②见“耶律李胡”(1312页)。

  • 伯颜帖木儿

    ?—1454明代瓦剌贵族,也先汗重臣。亦译巴延帖木儿。《明史》称其为也先弟。一说为蒙文史籍中的阿苏特部阿里玛丞相,阿鲁台太师之子,号哈丹特穆尔。领有平章、特知院等衔,统率瓦剌左翼诸鄂拓克。正统十四年(

  • 耶律琮

    见“耶律合住”(1310页)。

  • 清水河子之战

    新疆伊犁人民抗击沙俄侵略的一次战役。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沙俄侵略军在夺取克特缅村后,继续内犯。将部分兵力调往伊犁河北,与从喀帕勒增调之军会合,五月十一日(6月28日),夺取阿肯克特。十三日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