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殿
契丹对皇帝陵寝建筑的一种称谓;也是一种陵寝制度。国君卒,入葬,于墓侧起屋,称之为明殿,并置官属职司,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年,还置明殿学士一人掌答书诏。每逢国家有大庆吊事,明殿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现国君,其书通常格式为“报儿皇帝云”。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入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史载“其母述律遣人赍书及阿保机明殿书赐德光。”(《辽史》卷72)。
契丹对皇帝陵寝建筑的一种称谓;也是一种陵寝制度。国君卒,入葬,于墓侧起屋,称之为明殿,并置官属职司,岁时奉表起居如事生年,还置明殿学士一人掌答书诏。每逢国家有大庆吊事,明殿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现国君,其书通常格式为“报儿皇帝云”。大同元年(947),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攻入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史载“其母述律遣人赍书及阿保机明殿书赐德光。”(《辽史》卷72)。
唐至清对今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土地称谓。“俍”,壮语音译,意为“土官”,“俍田”即土官之田地。历代在此地设羁縻州县或推行土司制度,田地概属土官所有,土官将其分为两大类:一为自营田(含养印田、荫免田、职田
见“潢河”(2464页)。
西域古地名。见《魏书·西域传》。即《隋书》、《新唐书》石国,唐代又作柘支、柘折、赭时,《经行记》作赭支。《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察赤,《明史》称达失干,《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塔什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共
河流名。又称归勒河、奎勒河。洮儿河支流。位于内蒙古东部兴安盟。发源于兴安岭索岳尔山麓。东流与乌兰灰河会,东北流与阿里德拉河会,转向北流,与洮儿河相隔若干里并行,至札萨克图旗入洮儿河。明清时为蒙古科尔沁
唐代建立于突厥地区的羁縻机构。贞观二十一年(647),以阿史那贺鲁内属,置府,析其众于庭州莫贺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东北)。高宗永徽四年(653),以贺鲁叛,罢府,析其地为金满、沙陀2州。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与另一类奴隶“扬更”相似,亦属于“庸部”。详见“阐”(2105页)。“更”(1048页)、“扬更”(754页)。
?—1300世祖太子※真金妃。又名阔阔真。蒙古弘吉剌氏。初偶逢世祖,以处世恭谨,为世祖所青睐,纳为太子妃。生3子:甘麻剌、答剌麻八剌、成宗铁穆耳。性孝谨,善事中宫,被世祖赞为“贤德媳妇”。至元三十一年
见“人役税”(33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所设卜忽秃河卫改作布尔哈图卫或布尔哈图河卫。
?—前68汉代匈奴单于。挛鞮氏。※狐鹿姑单于子。原为匈奴左谷蠡王。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父临终前嘱立异母弟左大都尉,及父死,其母颛渠阏氏与卫律矫故单于令拥立之。左贤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