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斡鲁朵

斡鲁朵

①契丹、女真、蒙古对“”、“室”的通称。亦作兀儿都、斡耳朵、斡儿多、斡里朵等。“斡鲁”为词干,“朵”为表示复数的词尾。其最原始的意思为“坐垫”、“席子”,后引申为座位、位子、居民点等。至辽代以后,则专指皇帝的居处,含有“”、“殿”、“院”以及“首都”等意。《辽史·营卫志》:“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金史·国语解》:“斡里朵,官府治事之所”。《元史·后妃表》:“其居则有曰斡耳朵之分”。辽朝各帝单置斡鲁朵:太祖置“算斡鲁朵(弘义宫),太宗置“国阿辇斡鲁朵”(永兴宫),世宗置“耶鲁盌斡鲁朵”(积庆宫),穆宗置“夺里本斡鲁朵”(延昌宫),景宗置“监母斡鲁朵”(彰愍宫),圣宗置“女古斡鲁朵”(兴圣宫),道宗置“阿思斡鲁朵”(太和宫),天祚帝置“阿鲁盌斡鲁朵”(永昌宫)。执政之皇后也有自己的斡鲁朵。耶律大石所建西辽都城号虎思斡鲁朵,意为“有力之都”。此词在辽代也指皇帝或重要皇后私有的户口、兵马等一整套宫卫制度。元朝历代帝后也单独有各自的斡耳朵,太祖、世祖的后妃有四大斡耳朵。诸宫各有资产、人户,领取岁赐、五户丝、江南户钞等收入。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明宗死后,分设长庆寺、长秋寺、承徽寺、长宁寺、宁徽寺,执掌其斡耳朵事宜。阿尔泰语系各语族均有此词,如《高昌译语》用汉字所标注的明代回鹘语“”读“兀儿都”;《华夷译语》鞑靼馆杂字用汉字标注的明代蒙古语“”读“斡耳朵格尔”,“格尔”,又作“格儿”,意为“房子”或“家”。《女真译语》用汉字标注的明代女真语“皇宫”读“斡儿多哈安博”,“哈安”为“”的同意异译,“”为“房”之意。说明契丹语、女真语、蒙古语中的此词之同音异译,同一语系中之共语,契丹语最初使用,金、元相沿,仅含义有宽窄之不同。 ②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如世宗时(1161—1189),河南统军司令史斡里朵因参与宗室完颜可喜谋乱伏诛。 ③白帐汗国建立者。又译斡儿答。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术赤长子,钦察汗※拔都兄。初从父西征。约元太祖二十年(1225)父死后,自以才不如弟,推举拔都承袭父封地。成吉思汗死后,于拖雷监国二年(1229)与诸王翊戴窝阔台即汗位。太宗七年(1235),从拔都西征,参与攻掠莫尔多维亚、也烈赞,随右翼进军至孛烈儿(今波兰)。太宗后乃马真称制元年(1242),闻太宗死讯,随弟还师。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1251),与诸王拥戴蒙哥即位。领有拔都分与之咸海东北地方,为白帐汗国,号称左翼,奉拔都为钦察汗国可汗。

猜你喜欢

  • 同同

    1302—?元朝官员。字同初。蒙古人。玉速歹儿孙,玉速帖木儿子。元统元年(1333),状元及第,官至翰林待制、集贤院修撰。善作诗,杨维桢称其诗“多台阁体,无不假年,故其诗文鲜行于时”。有《和西湖竹枝词

  • 德楞泰

    ?—1809清朝大臣。正黄旗蒙古人。伍弥特氏。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前锋授为蓝翎长。随征金川、台湾,俱有功。累迁参领,赐号“继勇巴图鲁”。五十七年(1792),随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抗击入侵后藏

  • 梁弥黄

    宕昌羌国王族。※梁弥忽之子。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受父遣,使魏,奉表求内附,魏赐爵甘松侯。

  • 杜尔伯特部左翼中前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十八年(1753)置。汗车凌族弟刚归清。十九年,封札萨克辅国公,建旗。初游牧扎克拜达里克(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内)。继迁额克阿喇勒、额尔齐斯。二十三年(1758),定牧于科布多北乌

  • 噶丹巴·玛本索南杰波

    西藏噶丹巴族先民。又称米琼屯结。藏族。生于拉萨上游的林地。14世纪末15世纪初人。出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大臣噶尔东赞家族,父噶德桑波在元代蔡巴万户长哀嘎多吉手下为官,后为帕竹政权乃溪卡宗本之侍从,旋任拉

  • 乌延蒲卢浑

    1090—1162金将领。又作薄鲁浑、薄鲁虎。女真族。乌延氏,亦作兀颜、乌丸。曷懒路乌古敌昏山人。龙虎卫上将军孛古剌子。力大善射,以勇健隶完颜阇母军。从攻黄龙府,力战有功。太宗天会五年(1127),从

  • 功德司

    西夏官署名。主管宗教事务。有僧人功德司、住家功德司和道士功德司,皆属次等司。以国师或功德司正主其事,下设副使、通判、承旨等。

  • 乌珍泰

    ?—1838清朝将领。蒙古正红旗人。拜俞特氏。初在乌鲁木齐驻防。嘉庆十三年(1808),由笔帖式补骁骑校。十四年升防御。十五年,升佐领。十八年(1813),迁前锋章京。十九年,迁翼长。二十四年(181

  • 建福

    北辽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年号。1122年,凡1年。

  • 西部吐谷浑

    唐初吐谷浑之一部。唐贞观九年(635),唐廷遣李靖等率军击败吐谷浑,西路军进逼且末一带(塔里木盆地东南),吐谷浑王※伏允及其次子退走于阗,转迁鄯善,以鄯善为中心,成为西部吐谷浑,后附于吐蕃。参见“吐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