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扩廓帖木儿

扩廓帖木儿

?—1375

元末将领。本名王保保。沈丘人。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甥、养子。初随父镇压农民起义军,授太子副詹事,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东平农民军,收降田丰、王士诚。次年,父被王士诚等刺杀后,袭职,拜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代总父兵。破益都,杀田丰、王士诚。继取莒州,平山东。与驻守大同之中书平章孛罗帖木儿争夺晋、冀地,屡构兵。二十五年,拥戴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讨孛罗帖木儿,受命攻取大同,进兵大都(今北京)讨孛罗,以功进中书左丞相,封河南王,总天下兵马,代皇太子统兵镇压起义军。以李思齐恃功不肯统属,相互攻杀,置诏谕不顾。二十七年,罢职。次年,以诛杀朝廷所置官吏,削夺爵邑。旋以明军北伐,复官爵,统兵迎战明军,寻自平阳退守太原。元都陷落后,在明军进逼下,奔甘肃。拥兵塞上,屡扰西北边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为明将徐达败于沈儿峪,北逃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辅昭宗爱猷识理达腊。次年,大败明军于岭北,迫明军据塞为备。五年渡漠北扰雁门。后随昭宗徙金山,死于哈刺那海。

猜你喜欢

  • 回鹘式蒙古文

    用回鹘字母拼写早期蒙古语形成的文字。回鹘字母来源于粟特字母。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后,率先在蒙古贵族中传授回鹘字母用以拼写蒙古语的是回鹘人塔塔统阿。蒙古帝国建立后,开始用回鹘式蒙古文记录法令

  • 南平僚

    僚人的一支。唐宋时南平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又称板楯七姓蛮、※渝州蛮。相传为※賨民(或板楯蛮)之后裔。分布在今四川巴县东南,南川一带。有部众4千余户。南朝陈祯明年间(587—589),渠帅宁猛

  • 丸都县城

    见“桓都县”。

  • 关格纠

    德昂语音译,亦作乖格鸠。旧时云南德昂族由父权大家庭向个体家庭转化中的一种家庭形态。德昂族父系大家庭瓦解后,各小家庭并不随之建立单户住宅,仍由有亲属关系、经济独立的2—3户或4—5户小家庭共同建筑一幢大

  • 萨音图

    ?—1644清朝武官。蒙古正蓝旗人。布尔哈齐忒氏。世居爱必汗英舍堡地方。顺治十五年(1658),以护军校随征贵州,驻师靖州。适敌总兵田国钦、黄世贵等欲来归,为敌所阻,与纛章京鄂内等前往接应,败敌兵20

  • 郁成

    西域古地名。见《史记·大宛列传》。大宛拒绝汉武帝以千金及金马易贰师城善马,并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汉李广利伐大宛,遣上官桀攻破郁成,其王逃往康居。康居将郁成王缚送汉军。《元史·西北地附录》

  • 塔里木河

    新疆河名。我国最大内陆河。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维吾尔语“可耕地”之意,河边居民从事农耕,因以名河。据《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上游名额尔沟河,三源并会,东流至塔里木地,名塔里木河。清代记载又说其上游

  • 吐门

    见“阿史那土门”(1231页)。

  • 呼罗珊

    西域古地区名。见《新唐书·西域传》。《辽史·天祚本纪》载:西辽主耶律大石至寻思干(今撒马尔罕)。西域诸国举兵10万,号忽儿珊,来拒战。大石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呼罗珊与忽儿珊为同名异译,波斯语,义为“

  • 赤藤杖

    南诏名产。又称红藤杖或朱藤杖。《太平御览》卷995引《云南记》云:“云南出藤,其色如米,小者以为马策,大者可为柱杖。”传说赤藤杖乃赤龙胡须所变,滇池水神将此献给人间。韩愈的《赤藤杖歌》有“共传滇神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