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干和卓
见“加罕和卓”(641页)。
见“加罕和卓”(641页)。
北魏、西魏大臣。一说为鲜卑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一说本为抚风平陵人,其先避难代地,赐姓纥豆陵氏。平远将军窦略子。北魏永熙三年(534),以中军大都督、南城公从孝武帝西迁。后仕至太仆、卫尉卿、汾北华瀛
地名。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松潘县西部。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在此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中共中央还于此召开政治局会议,
即“龙凤翔”(495页)。
见“火真”(391页)。
解放前侗族社会的一种经济剥削形式。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主要存在于有租佃关系的地主和农民之间。有田出租的富户,同时把牛租给佃户饲养和使用。在租牛期间,如母牛产子,则按“主三佃一”分成,不另收牛租。
明代马市贸易图卷。作者不详。绘制于万历(1573—1620)年间。隆庆五年(1571),东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封王、通贡、互市协议,先后在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宁夏、甘肃等地开设
?—388十六国时期后凉大臣。原为前秦将军。前秦建元十九年(383)正月,随吕光征西域,筹谋计策,颇有才识。二十一年(385),吕光还军至玉门关,于酒泉遭凉州刺史梁熙抗拒,遂奉光命为前锋,与熙子胤战于
地名。指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平川。晋怀帝永嘉四年(310),铁弗匈奴刘虎为晋并州刺史刘琨及鲜卑拓跋郁律所败,收余众,西渡河,居其地。北魏拓跋氏于其地置肆卢郡。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秀容郡,秀容
?—393十六国时期翟魏君主。中山丁零人。※翟辽之子。东晋太元十二年(387),率军南掠东晋陈、颍等郡。十六年(391),父死,继魏天王位,改元定鼎。辖地跨七郡,户3万8千。进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官名。元代设置,为宣抚使属员。掌管案牍及管辖吏员,为宣抚司经历的副手。明代授任土官,秩正九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