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扎什伦布寺

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后藏的最大寺院。又作扎西伦博寺等。寺名为藏语音译,意为“吉祥须弥”寺。初建时曾名“岗坚曲批”,意为“雪域兴佛”寺。常同拉萨三大寺并称为西藏四大寺。位于日喀则附近尼色山麓。明正统十二年(1447),在贵族穷结巴·霍尔班觉桑波等人资助下,由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即第一辈达赖喇嘛)创建。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第四辈班禅任该寺住持,大规模扩建后,成为历辈班禅住锡的母寺。内分4个扎仓、60个米村,无康村设置。曾规定僧人总数为3800名,多时曾达4400人。主建筑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还有弥勒殿、度母殿、汉佛堂、印经院、历辈班禅灵塔、班禅居住的宫室、僧众居住的房舍等。建筑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沿山脊而下周边筑有1500余米围墙,俨似一座古山城。弥勒殿供奉的镏金铜弥勒佛像(藏语称“强巴”),高26.8米,堪与河北省承德大佛寺中的大佛和北京雍和宫的观音像媲美。汉佛堂为班禅跪接清朝圣旨场所,供有乾隆帝画像和道光帝牌位。寺内收藏有皇帝赐的金册,金玉印玺、封诰敕书及珠宝、刺绣、古瓷等珍贵文物。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曾遭到廓尔喀入侵者抢劫。清朝派福康安大将军等率师进藏将侵略者驱出后,索回重要部分。因历辈班禅系西藏地方主要政教首脑之一,自有皇帝所封庄园、牧场、农牧奴,还有所属分寺,班禅在该寺内设囊玛岗(意侍从室或内务府)机构进行管理。1923年,第九辈班禅被迫逃至内地,该机构随之内迁,并曾改称堪布会议厅、行辕等。该寺及原囊玛岗的政教权力和经济收支等,概被原西藏地方政府接管。

猜你喜欢

  • 贝珠衣

    亦作“织贝衣”。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制作的一种服饰。是用一种砾磲贝切成细片,磨成细小贝珠,然后将珠穿缀成一串串,缝饰在麻布衣或裙上,故称。一件贝珠衣通常缀有数万颗贝壳珠,颇具特色。

  • 倮黑

    清代史籍对拉祜族的称谓。雍正(1723—1735)、嘉庆(1796—1820)两朝,由于流官及土司的苛派勒索,被称为倮黑的广大群众曾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反封建起义。

  • 地保奴

    明代蒙古贵族。孛儿只斤氏,※脱古思帖木儿(乌萨哈尔汗)子。在北元和明朝的对立中,随父兄居漠北,伺机进入漠南和中原。北元天元九年(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可汗大本营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与明将蓝玉等

  • 升允

    1858—1931清朝大臣。字吉甫。号素庵。蒙古镶蓝旗人。光绪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山西按察使、布政使。后历任陕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三十年(1904),调察哈尔都统。次年,任陕西总督

  • 洛讬

    1616—1665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庄亲王※舒尔哈齐孙,和硕贝勒寨桑古长子。后金天聪八年(1634),从皇太极入关。清崇德元年(1636),以战功,擢固山贝子。从征朝鲜,与贝勒多铎围攻南汉山

  • 达赖喇嘛十一世

    见“凯珠嘉措”(1408页)。

  • 爱马克

    ①蒙古社会的经济、行政单位。亦译作艾马克、爱马、阿亦马黑等。蒙古语音译。原意是相近事物的结合,后引申表示氏族、家族、部落集团。通常指游牧于同一地区的※阿寅勒集团,俗称为“部”。蒙元时期的军事、行政单位

  • 后召庙石窟

    见“真寂寺”(1819页)。

  • 扬更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即奴隶的奴隶,亦译“奴下奴”。详见“更” (1048页)。

  • 贞祐交钞

    见“交钞”(8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