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总制院

总制院

元代官署名。一作释教总制院。元世祖于中统元年(1260)封乌思藏高僧※八思巴(1235—1280)为国师(后升号帝师、法王),命统领全国寺院僧尼。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设院使、副使各数人,其院使位居第二者,须经八思巴辟举以僧人充任。二年,遣官员从八思巴及其弟乌思藏三区最高执法官白兰王恰那朵尔只(又作恰那多吉,1239—1267)于吐蕃之地行郡县制,调查户籍,设置驿站。于吐蕃全境依原建置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三处,一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约当今前藏、后藏、阿里以西之拉达克地区);二为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约当今青海、甘肃及四川北部藏族聚居地区);三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约当今四川、云南及西藏东部藏族聚居地区)。宣慰使秩从二品。至元十六年(1279),元灭南宋前后,又在全国各地设置释教总统所等机构,任命陇西、四川、江南、江淮等地僧人为总统、总摄等僧官,管理当地寺院僧尼事务。二十五年(1288),尚书右丞相桑哥以总制院所统吐蕃诸宣慰使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应有所崇异,乃以唐朝在宣政殿召见吐蕃使臣故事,奏准改名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成定制。参见“宣政院”。(1746页)。

猜你喜欢

  • 木末城

    南北朝时期柔然建立的古城。柔然可汗丑奴(508—520年在位)时所建,为柔然建立城郭之始。柔然为游牧民族,随水草畜牧,以毡帐为居。北魏熙平元年(516),丑奴西征,大破高车,复其旧土,“始筑城郭,名曰

  • 策旺扎布

    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古后裔,札萨克图汗※成衮子。康熙二十六年(1687),兄札萨克图汗沙喇为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所杀,属众溃散。次年,遭准噶尔部噶尔丹扰掠,率

  • 兀颜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乌延。来源于部名。居蝉春水(今吉林延边境嗄呀河)、阿不塞水(在今张广才岭附近)、星显水(今延边境布尔哈通河)、速平路(治前苏联滨海边区塔乌河流域)、曷懒路(治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

  • 俟吕邻部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又作叱吕引、叱吕勤,简译作俟吕或叱吕,误作侯吕或候吕。源于东胡鲜卑,首领称“大人”。其一支5000余户在拓跋什翼犍时(338—376年在位)由首领渴侯率领投鲜卑拓跋氏,世代在

  • 李贽

    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福建泉州晋江(今属泉州市)人。回族。本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字卓吾,又字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祖辈皆从事航海贸易或担任翻译。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历任教谕

  • 神鼎

    后凉后主建康公吕隆年号。401—403年,凡3年。

  • 他钵可汗

    即“佗钵可汗”(1095页)。

  • 依合瓦尼派

    阿剌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清末民初,由马万福(又名马果园,东乡族)为首的十大阿訇所提倡。主张凭经行教,称为遵经派。反对以往伊斯兰教各派中的汉化仪式和思想,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经堂教育

  • 银山道行军总管

    官名。唐伐焉耆之行军建置。又作西州道行军总管。焉耆王龙突骑支臣于西突厥而叛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行军总管,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导,率步骑3千进讨,俘突骑支而返,留栗婆准统摄国事

  • 如意宝树史

    书名。蒙文佛教史书。青海蒙古族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撰。清乾隆十三年(1748)成书。两卷,515页。叙述印度、西藏、蒙古佛教源流,及寺庙、高僧、教派、佛经翻译等,并附年表。对元、明、清蒙藏佛教关系研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