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弘觉寺

弘觉寺

寺院名。在青海西宁市。旧名妙华庵。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建,永乐十年(1412)敕赐“弘觉寺”匾额。明前期,该寺深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销南曾多次进京朝贡,被封为国师。在明朝支持下,寺院兴盛,名振西宁。明后期,塔尔寺、佑宁寺相继建成,此寺地位相对低落。清代成为甘肃拉卜楞寺属寺。建筑有护法殿、钟鼓楼等。有僧舍多间,因寺处西宁城内而为青海省内蒙、藏王公、千百户和上层僧人来西宁时之常住地。现仅留“宏觉寺街”名。

猜你喜欢

  • 敦多布多尔济

    ?—1743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多罗郡王噶勒丹多尔济长子。康熙三十一年(1692)父死,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三十四年(1695),赴京朝贡,赐冠服、银币

  • 元上都遗址

    俗称商都城。蒙古语称“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庙)。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五一农场。初建于蒙古蒙哥汗六年(1256),名开平府城,为元世祖忽必烈藩府所在。与大都(今北京)并称“

  • 那颜

    蒙古语音译,意为“官人”。又译诺延。《元史语解》卷24:“诺延,官长之称”。是在阶级分化基础上从氏族部落中分离出来的游牧贵族。据《元朝秘史》,成吉思汗十二世祖时(约9世纪后半叶),蒙古已有此称。蒙古诸

  • 八蕃

    见“八番”(22页)。

  • 速卜亥

    见“速把亥”(1840页)。

  • 苏恩

    鄂伦春族冬装皮袍、皮袄的统称。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以5—7张秋冬季长毛狍皮制成,极保暖御寒,可穿3年。也以鹿、犴毛皮制之,可穿4年。毛磨掉后可作春秋夹衣穿,又可穿3年。缝做一件,需3

  • 察哈尔部

    蒙古部名。《明史》称插汉儿。元之嫡裔。元亡,顺帝北归,连易五主,始去国号,称鞑靼可汗。世袭。明嘉靖(1522—1566)中,遭土默特俺答汗侵扰,在达赉逊库登汗(又称打来孙)率领下,徙牧辽东边外。蒙语称

  • 郭不离

    一作郭离。契丹语,意为“沙袋”。※契丹行刑时所用器物。《辽史·刑法志》称:辽“穆宗(951—969年在位)时制。其制用熟皮合缝之。”“凡杖五十以上者,以沙袋决之。”“有重罪者,将决以沙袋,先于脽骨之上

  • 滇东北老苗文

    苗族以前没有本族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与苗族人士杨雅各、汉族人士李斯提反等为居住在云南省昭通、彝良、大关、永善、巧家、武定、禄丰、禄劝、楚雄、曲靖、宣威,贵州

  • 元贞

    元成宗铁穆尔年号。1295—1297年,凡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