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努语

布努语

我国自称“布努”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20多个县的部分山区,贵州省的荔波、云南省的富宁也有少量分布。使用人口约有26万。布努语的特点有:没有浊闭塞音声母,一般有带鼻冠音的清闭塞音声母,少数地区鼻冠音已消失,只保留清闭塞音。送气音声母和清化音声母都只出现于单数调音节。带塞音韵尾的韵母都是壮语借词韵母。一般有8个基本调类,与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情况相同。变调现象一般较复杂,有的专门有变调调值。词根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构词能力较强。合成词比较丰富,以修饰式的居多。借词以壮语为主,有的汉语借词往往要通过壮语为中介。早期借词以单音节居多,近期借词多是双音节的政治、文化用语。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形容词、状词和指示代词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后,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在中心语前。名词前面一般可以带量词,这种量词的用法,有定冠词的作用。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之分。指示代词有近指、中指、远指之别。动词没有自动和使动语法范畴。主语在谓语前,宾语、补语都在动词谓语后。布努语与自称“巴哼”、“唔奈”、“优诺”、“炯奈”的瑶族语言都比较接近,语言特征错综复杂,给布努语划分方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词汇的差异、民族自称的内在联系和风俗习惯,布努语大致可划分为布努、瑙格劳两个方言。①布努方言人口多、分布广,广西西部有使用布努语的瑶族居住县份大都有使用布努方言的人,云南、贵州也有少量使用这个方言的人。使用人口约23万。布努方言还可分为东努、努努、布诺3个土语。东努土语分布在广西大化、都安、巴马3个瑶族自治县和田东、平果、河池、马山、上林、百色、德保、宜山、隆安、宾阳、来宾、忻城以及云南的富宁、贵州的荔波等17个县,使用人口约有17万;努努土语分布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凌云、田林、东兰、凤山等5个县,使用人口约有6万;使用布诺土语的人不多,分布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一带,使用人口约有2万。②瑙格劳方言可分为包诺、努茂两个土语,使用人口约有2万5千。包诺土语分布在广西的南丹、河池、天峨、贵州的荔波等县,使用人口占整个方言人口的92%。努茂土语分布在荔波县部分山村,使用人口仅2千。两个方言的差别比较显著,方言间不能自由交谈,土语间通话也有困难。

猜你喜欢

  • 野里

    见“哈烈”(1630页)。

  • 朝献

    意同“朝贡”(2173页)。

  • 刘旻

    见“刘崇”(859页)。

  • 蒙古青史

    蒙古编年史。原名《青史》,为别于桂·旬努贝的藏文《青史》,通称《蒙古青史》。作者佚名。推测写于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原书不分章节,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一二部分叙述印度佛教和西藏诸王的世

  • 也鲁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所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六年(1408)三月所设牙鲁卫同作雅鲁河卫。

  • 拔都鲁

    蒙古语音译,意为“勇士”。又译拔突、拔都、霸都、霸都鲁、把阿秃儿、八都鲁。“霸都,华言敢勇之士”(《元史》卷162)。蒙古人以其作为贵族尊号,或赏赐征战有功将士,以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成吉思汗九世祖

  • 尼伦

    蒙古语音译,又译为尼鲁温,意为“腰”。蒙古之一支,故亦称“尼鲁温蒙古”。据《史集》记载,源出额儿古涅昆两始祖的蒙古部落西迁后,分为两大支:一是都儿鲁斤蒙古,指一般的蒙古人;另一即尼伦蒙古,指阿阑豁阿(

  • ?祖

    见“中山桓公”(295页)。

  • 朋素克旺扎勒

    ?—1735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博尔济吉特氏。青海和硕特台吉多尔济(达赖巴图尔)曾孙。康熙四十六年(1707),受命袭多罗贝勒爵,授札萨克。五十五年(1716),遣兵驻噶斯,备御准噶尔。雍正元年(

  • 洛桑益西达吉

    1781—?清代拉卜楞寺释尊佛殿的修建者。藏族。系二世嘉木样之侄。13岁步行赴卫藏,入哲蚌寺郭芒经院学习,获多仁巴学位。往日喀则,从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受近圆戒。后返回家乡昂拉。前往蒙古宏法时,在阿拉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