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盛魁

大盛魁

清代至民国年间蒙古地区著名旅蒙商号之一。与※元盛德、※天义德合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三大号”。创始人山西太谷县人王相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等,康熙(1662—1722年在位)中,曾在费扬古军中任伙夫,服杂役,兼为军队采购生活用品,经营随营贸易,积有资金,遂结成“吉盛堂”,后创立“大盛魁”,逐渐发展为拥有巨额资本的垄断商号。许多地方官吏、蒙古王公、上层喇嘛亦投资入股。初期,总号设在乌里雅苏台(今蒙古扎布哈郎特),后改在归化城,以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为中心,活动于内蒙古西部和外蒙古大部分地区。乾隆(1736—1795)末年至嘉庆(1796—1820)中,还包办了清政府对外蒙古的税收。道光年间(1821—1850),进一步包办了清政府征收驿站的钱款。每年以砖茶、布匹、绸缎、百货日用品等从蒙古、新疆等地换回大量牲畜、毛皮、药材及土特产品,转销内地各省市。京、津、沪、杭、晋、冀、鲁、豫、湖、广等地普遍设有其分号和羊马店、货栈、茶庄、钱庄、票庄、银号、绸缎庄、米面庄等。民国时期还在归化城兴办长途汽车公司、电灯公司等。其从业人员连同雇用的工人、牧民,有六七千人。贸易总额一般年份约在白银1000万两左右。民国初年,由于受外国资本的排挤以及与外蒙古贸易断绝,在激烈的竞争中,归化城总号于民国十八年(1929)停业。

猜你喜欢

  • 十二小邦

    吐蕃古代小邦(部落)名。主要分布于今西藏地区。据敦煌藏文文书载,十二小邦即:琛域、羊同、娘若波噶、努布域九郡、尼洋香波、吉日绿林、恩雄杳那、倭铺邦喀、格希札(?)、工域哲那、三大尼洋地、达波四方地。《

  • 僖王

    渤海国第八世王大言义的谥号。言义于唐元和十三年(818,一说十二年)死后,其国未报请唐王朝私自加此谥号。详见“大言义”(82页)。

  • 国论忽鲁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是国论勃极烈和忽鲁勃极烈的合称,类似汉官制中一人身兼出将入相之任。收国元年(1115)七月,阿骨打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掌国政,九月,改设此职,以国论勃极烈完颜撒改

  • 壮侗语族

    又称侗台(侗泰)语族或黔台语族。汉藏语系语族之一。包括壮傣、侗水、黎、仡央4个语支。壮傣语支又称台语支,包括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和海南省的壮语、布依语、傣语和临高语。在国外有泰国、

  • 冬头

    参见“冬”(583页)。

  • 乌鲁巴斯

    见“乌鲁”(331页)。

  • 夷剌葛

    见“耶律夷腊葛”(1325页)。

  • 纥骨

    古族名。魏晋南北朝时对柯尔克孜族先民之称呼。又作结骨、契骨、护骨等。曾先后受鲜卑、高车、突厥等统治。有的学者认为※拓跋部时“七分国人”,以其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此纥骨氏,即是柯尔克孜族先民。※

  • 独乐寺

    俗称大佛寺。契丹时期重建的著名佛寺。位于今天津蓟县城西西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时期无考,建筑学专家梁思成以为“至迟亦在唐初。”(《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现存主要建筑山门与观音阁为辽

  • 古里甲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居隆安府(治今吉林农安县),也有不少散居中原地区。后改汉姓汪、吴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