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噶玛拔希

噶玛拔希

(1204或1206—1283)藏传佛教噶举教派噶玛支派中黑帽系第二辈祖师。本名却吉喇嘛。出生于喀木地区之止垅丹巴却秋,其族属哉波务家族,为当地权贵。幼年出家,从都松钦巴之再传弟子学经,取名却吉喇嘛(意为法师)。元定宗二年(1247),任粗朴寺寺主,收徒传法,声名远播。蒙古军南征大理时,于宪宗四年(木兔年,1254),一说在三年或五年,受忽必烈召见,谒忽必烈于绒域色堆旅次,忽必烈挽留左右,辞不就,乃受蒙哥汗之请北上游历传法建寺。六年(火蛇年,1256),谒蒙哥于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蒙哥封其为国师,赐金边黑僧帽,约于是时尊称其为“噶玛拔希”(意为噶玛教派之法师),取自其却吉喇嘛之名原意。是为噶玛噶举中黑帽一系之始称。后留侍蒙哥,曾为讲经,并与道家辨法。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失势,曾被流放。至元元年(1264)始获宥,遂启程沿途建寺传法。八年(1271),还粗朴寺。十年,卒。遗嘱保存其遗体,由其弟子辈火化。翌年(1274),攘迥多吉出生,被粗朴寺僧认定为噶玛拔希之转世灵童,迎至寺中,为噶玛噶举黑帽系之第三辈活佛,而以噶玛拔希为第二辈活佛,并追认噶玛噶举派人之创始人都松钦巴为第一辈活佛。从此,藏传佛教各派系中推行有活佛转世制度。

猜你喜欢

  • 金灵马

    元代蒙古宫廷丧葬习俗。据考古发掘及《元将突拔都随征记》等文献记载,蒙古族古代天葬(野葬)、棺葬(土葬)并行。其土葬则如匈奴遗风,“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即不积土起陵,树碑标墓。成吉思汗即行此不封

  • 回族烙花工艺

    一种在筷子上烙出美术图案的特种工艺。起于清末,盛行于河南省南阳回族中。采用伏牛山特产的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色比象牙的冬青木作原料,经选料,刨光、定型,用铁笔烧红,在上面烙制美术图案和书法等12道工序制

  •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

  • 宁海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成吉思汗叔答里台之孙阔阔出及其孙亦思蛮、八都儿、阿海等先后受封。

  • 土默川

    地名。即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期称※敕勒川,隋唐时期称※白道川,辽金以后称※丰州滩或丰州川。明嘉靖(1522—1566)初,东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部入居丰州滩,发展畜

  • 提伦

    十六国时期鲜卑首领之一。见“密贵”。(2122页)。

  • 辟展

    见“蒲昌县”(2319页)。

  • 多罗格格

    清代宗室中多罗郡王、多罗贝勒之女所系之称。临婚时,郡王福晋所生之女封县主,品级相当于贝勒夫人,县主额驸品级视武职二品;郡王侧福晋所生之女降二等封县君,品级相当于镇国公夫人,县君额驸品级视武职四品。贝勒

  • 大藤峡

    峡名。系指黔江流经广西武宣县勤马至桂平县弩滩地段。两岸高山耸峙,江水奔流直泻,江面横亘一大藤,以作桥梁,故名。一般又指今桂平、平南、藤县、金秀、武宣、贵县、象州等“磐��六

  • 班禅额尔德尼

    又作“班臣额尔德尼”,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两大活佛(达赖、班禅)转世系统之一的称号,班系梵语,是“班智达”一词的简称,意为“学者”;禅,藏语音译,意为“大”;额尔德尼,满语,意为“宝贝”。清顺治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