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

书名。明代撰,不著撰人。内容记述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指福建、浙江、广东等地),遭受倭寇之乱,以及各族人民抗倭经过。编年体,逐日详细记载抗倭过程。其中所述湖广土司率永顺、保靖、酉阳、容美土兵以及瓦氏率狼兵抗倭战斗之经过,对研究土家、苗、壮等民族历史有重大意义。书中所附“隆庆平倭”及“国朝典汇”,可从中窥见明洪武至隆庆(1368—1572) 200余年间中日关系及倭寇犯华之概貌。有镇江柳诏徵作跋。1936年版之《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辑其文。

猜你喜欢

  • 保安族东迁

    清代保安族的一次大迁徙。咸丰(1851—1861)年间,一说同治(1862-1874)初年,隆务寺宗教上层、土司头人为扩张势力,逼迫保安人改信喇嘛教,并利用水利灌溉等问题挑起民族争端,终于迫使保安人离

  • 策凌端多布

    见“车凌端多布”(281页)。

  • 乌古孙泽

    1250—1315元朝大臣。字润甫。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人。女真族。乌古孙氏。金明威将军乌古孙璧之孙。先世为女真乌古部,因以为氏。为人刚毅,才干过人。世祖时,从军灭宋,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

  • 曷术部

    契丹部族名。“曷术”,契丹语,意“铁”。初,取部分皇族宫帐奴隶置曷术※石烈(县,一说乡),居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今辽宁辽阳西南),专事铁冶。后户口蕃息,辽圣宗时(982—1031)释免奴隶,置部,

  • 侾黎

    黎族一支系。“侾”是黎语汉译,意为“住在外围地区的人”。《广东新语》:“与生黎近者为三差黎,与民近者为四差黎”,均属其次分支。是黎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乐东、崖县、陵水、东方、昌江

  • 羌笛

    古代羌人传统吹奏乐器,有悠久历史。秦汉以前,游牧于黄河、湟水一带的羌人,即用羊腿骨或鹰翅膀骨制笛。早期的羌笛既可当吹奏乐器,又可作马鞭,所以又名“挝”(马鞭)或“吹鞭”。两汉以前,羌笛只有三、四个按孔

  • 移赉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汉语音译,“移赉”意为“三”,“勃极烈”为“官长”之意,合为“第三位重臣”。因在勃极烈系列中位次于国论勃极烈和忽鲁勃极烈,故名。阿骨打建国后,设谙班、国论、阿买、昃四勃极烈共掌国政,

  • 巴故告亚罗

    见“活路头”(1733页)。

  • 圣天子毗伽可汗

    见“毗伽可汗”(1649页)。

  • 赛景初

    元末明初曲家、书法家。回回人。先世西域人。赛典赤·瞻思丁后裔,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乌马儿之子。幼年从回回书法家巙巙学书,笔法工妙,深得其师嘉许。曾授常熟判官,与张宪、丁鹤年等人友善。元末张士诚踞吴时,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