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古州苗民起义

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乾隆年间贵州东南部苗民起义。为反抗清廷的军事强制和武力镇压,雍正十二年(1734),古州苗民包利欲行暴动,遭逮捕,经斗争获释。十三年二月,因地方官吏以征粮为名大肆敲榨,古州(今贵州榕江、黎平、从江地区)所属高表、八妹等苗寨,联合丹江(今雷山)、台拱(今台江)等苗民2万余人,在包利、红银、往利、苗瞎子等人领导下起义。三月,围番招屯,攻清江(今剑河)。将清巡抚元展成、提督哈元生军包围于莲花屯。四月,攻占凯里、重安江、黄平、余庆和台拱排咱汛。五月,攻克小丹江汛和清溪县城。起义扩展到整个黔东南地区,苗、侗、汉等民族农民纷纷响应,聚众数十万,惩治官吏和豪绅。清廷调集两湖、两广四省兵力,由哈元生为将军,湖广提督董芳为副将军会集于贵州。起义军弃城分散到各寨,围攻各地营汛,阻截交通,断清军粮道。八月,雍正帝卒,乾隆帝即位,改派张广泗为经略,统领全军进剿义军,采用剿抚兼施策略,分化※生苗、※熟苗,利用熟苗进攻生苗。乾隆元年(1736),分兵八路进攻各处苗寨,焚烧苗寨千余座,起义军退至牛皮大箐(雷公山)。四月,乌糯箐战役中,包利被俘。后,红银、往利、包往、三元、阿苟、阿蜡等首领亦先后被俘杀。五月,清军占领牛皮箐,起义失败。

猜你喜欢

  • 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

  • 夸兰达

    即“夸兰大”(720页)。

  • 失必儿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意“林木中百姓”)之一,也作为地名。又作亦必儿—失必儿。一说中世纪的东方人和中国人用以指亚洲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西伯利亚。邻近乞儿吉思等部。居民以狩猎为业

  • 苏拉喇嘛

    清代驻京以及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苏拉”原意为“值勤”,即执行勤务的喇嘛,负责管理寺庙或札仓的具体事务。由清朝给予札符。规定有随从格隆1人、班第1人。每月饷银3两7钱、米2石2斗5升、坐马1匹、

  • 离枝

    见“令支”(578页)。

  • 文彬

    ?—1879清朝大臣。字质夫。内务府满洲正白旗人。纳喇氏。咸丰二年(1852)进士,授户部主事。十年(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以员外郎随帝逃往热河,迁郎中,出知山东沂州府,击败攻城捻军,俘其首领

  • 斡儿寒河

    河名。又译斡耳罕、斡儿罕、斡儿洹、斡鲁欢。今蒙古汗国鄂尔浑河。蒙古汗国建立前,蔑儿乞部世居该地,后为蒙古部铁木真(成吉思汗)所灭。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元军大败叛王昔里吉军于此。

  • 牙尔巴

    清代嘉绒地区藏语音译,为土司衙门头目,俗称小管家。土司衙门一般设此头目3人。其中2人直接受值班大头人指挥和调遣,办理行政事务;另一名专管土司衙门门卫,监收百姓所纳柴草,看守犯人和执行刑罚等事。

  • 察剌孩领忽

    古代蒙古部贵族首领。又译察剌哈宁昆、察剌合领昆。蒙古国创建者※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次子。“察剌孩”为名,“领忽”为官职。是时,蒙古地临契丹,臣属于辽,被封为“令稳”(辽朝小部族下所设官职),蒙古语讹为

  • 乃颜城

    元地名。一作聂延城,清文献作纳延城。故址约在今黑龙江省拜泉县中兴镇东南方。为元代捞珠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