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州
唐景福元年(892)改武州置。治皋兰镇(今武都县东)。五代唐迁治福津县(今武都县东南)。北宋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舟曲等县一带。属秦凤路。南宋属利州路。元迁治柳树镇(今武都县西北),省福津县入州。西境缩小。属巩昌都总帅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移治今武都县。十年复为州。领文县。属巩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直隶陕西省,增领成县,辖境扩大,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文县、成县等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武都县。
唐景福元年(892)改武州置。治皋兰镇(今武都县东)。五代唐迁治福津县(今武都县东南)。北宋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舟曲等县一带。属秦凤路。南宋属利州路。元迁治柳树镇(今武都县西北),省福津县入州。西境缩小。属巩昌都总帅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移治今武都县。十年复为州。领文县。属巩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直隶陕西省,增领成县,辖境扩大,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文县、成县等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武都县。
罪名。即私自迁移田界标志。《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盗徙封,赎耐。”封即田阡陌顷畔封也。青川秦墓木牍所记秦《田律》:“封高四尺,大称其高。”汉代称界。《周礼·封人》注:“畿上有封,若今时界矣。”
官名。明清宗人府宗正之副职。分掌皇族属籍、纂修玉牒之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左、右宗正各一人,位宗人令下。以勋戚大臣兼充,正一品。清顺治九年(1652)沿设,左、右各一人,位宗人令下。初由亲王
春秋时隐士。参见“桀溺”。
明时鞑靼部长。部众七营。正德时,获罪*小王子,与亦卜剌奔走西海。正德九年(1514),渡黄河,由四川入乌斯藏。
仆(僕)官名。春秋时晋国设此官,掌宫中之事。《左传·成公六年》:“韩献子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杜预注:“兼大仆。”孔颖达疏:“沈氏云:‘大仆职云,王视燕朝则正位,掌摈相。’郑注云:‘燕朝、朝于路寝之
契丹官名。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定制,改称县令。
唐代泛指国子监官员祭酒、司业、丞、主簿等。
?—1303元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南宋末年,与朱清结为兄弟,为盗海上。元军南下,与朱清同率众降,为行军千户。南宋亡,奉伯颜命,用船运帑藏图籍经海道北上。至元十九年(1282),与罗璧、朱清由海道运粮
?—前724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739—前724年在位。名平。晋昭侯之子。昭侯被大夫潘父所杀,潘父欲迎立曲沃桓叔,桓叔将入晋。晋人发兵攻之,桓叔败还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他乃立。后为曲沃庄伯所杀。
全称《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今存陕西礼泉昭陵博物馆院内李勣墓前。唐仪凤二年(677)刻。高宗李治撰文并书。行书三十二行,行约五十九字,字行无横栏。碑下部磨灭,大部分可识,高宗习王羲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