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

中国伦理范畴之一。原指敬神或表示敬意而举行的仪式。始见于卜辞,作豐,为行礼之器,即用器皿盛双玉以作供奉,表示对上帝或先祖的敬重。《尚书·君奭》:“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意谓殷礼能同上天参配,所以享国久长。西周时,强调“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遂将“”推演为区别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而有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之说。孔子推崇周礼,主张“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朱熹注:“礼,谓制度品节也。”要求以周礼统一人们之视、听、言、动。老子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对“”持批判态度。战国时,荀子将“”之内涵予以扩大,谓其“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给礼赋予法的含义,主张礼与法相结合。汉代《白虎通》将礼规定为“五常”之一,成为当代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称“礼教”。北宋李觏提出“夫礼,人道之准,世教之主也”(《直讲李先生文集·礼论第一》)。理学家以“”为“天理”之表现形式,朱熹称:“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皆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理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十二)。认为守“”即是循天理,失礼即是违背天理。

猜你喜欢

  • 朱弁

    ?—1144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少章,号观如居士。朱熹族叔祖。青年时在太学,以诗见重于晁说之。建炎初,以通问副使赴金,言和战利害甚悉,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迫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七年始得

  • 常熟县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置。治今江苏常熟市境。隋平陈,徙治南沙城,在今常熟市西北,并以海虞、南沙二县并入。唐武德七年(624)又移治于海虞故城,即今常熟市。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

  • 顾和

    288—351晋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君孝。王导为扬州刺史,辟为从事,导尝问以二千石官得失,答曰:“明公作辅,宁使漏网吞舟。”导大加称赞。王敦以为主簿,司空郗鉴请为长史,领晋陵太守,所历皆著称。

  • 堂溪

    堂一作棠。春秋楚地。在今河南西平县西。《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吴王阖闾之弟夫概“奔楚,为堂溪氏”。战国属韩。以产锋利剑戟闻名于世。《战国策·韩策》:“韩之剑戟,出于棠溪。”后即用为剑的代称。

  • 田悦

    751—784唐平州卢龙(今属河北)人。田承嗣侄。慓悍善斗。承嗣爱其才勇,遗命知节度事,代宗许为魏博七州节度使。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惟岳请袭父位,德宗不许。他为代请,又不获许,

  • 秦力山

    1877—1906清末湖南长沙人,原籍江苏,名鼎彝。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参加南学会。二十五年赴日留学,曾主《清议报》笔政。次年回国参加自立军,任前军统领,在安徽大通起事失败,复

  • 耿精忠

    ?—1682清汉军正黄旗人。靖南王耿仲明孙、耿继茂长子。康熙十年(1671)袭王爵。十三年据福建叛应吴三桂,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年号裕民,分兵攻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十五年,势穷降清。三藩乱平,磔于京

  • 雍虞闾

    即“都蓝可汗”。

  • 王文素

    约1465—1535明山西汾州(治今汾阳)人,字尚彬。成化年间随父到真定饶阳(今属河北)定居。擅长算学,潜心钻研诸家算法。著有《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嘉靖元年(1522)又增韵语三百余首续于其后。三年经

  • 平江图

    宋代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城市平面图。由知府李寿朋主持绘制而成,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石。1917年曾予加工深刻,现存苏州市碑刻博物馆。图纵279厘米,横138厘米。比例尺约为1:2000。内容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