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夜市

夜市

古代集市之一种。指夜间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唐初沿袭旧制,商业活动必须在指定的市区,聚散有时。曾规定贸易时间为午时至日入前。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这种限制已不能满足需要,夜市便应运而生。广州、苏州、杭州、扬州等地都有夜市。不少诗人对夜市有所描绘。如张籍《送南客诗》:“夜市连铜柱,巢居独象州。”王建《夜看扬州市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政府曾欲禁止,开成五年(840)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然夜市仍越盛,有些地区的夜市通宵达旦。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商业活动不分昼夜,三鼓(更)以后犹有夜市,通晓不绝。杭州商业繁荣,早市和夜市均很热闹。据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其后夜市渐少,明代仅见于云南大理喜州市,时称夜集。

猜你喜欢

  • 四辅经

    道教经典。为《道藏》七部中《太玄经》、《太平经》、《太清经》、《正一经》等四部经书之合称。“四辅”之名系北宋王钦若据南朝齐孟法师所编《玉纬七部目录》所立,其中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通

  • 梁夫山遗集

    书名。明何心隐著。参见“爨桐集”。

  • 邛笼

    羌语俄鲁的音译,意为碉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当时分布于川西北一带冉駹夷居住习俗云:“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为此词见于文献之始。此种建筑至今在羌族和阿坝藏族中仍很流行,一

  • 蓝靛所

    官署名。明代置,为经营种植蓝靛的机构和场所。洪武年间在仪真(今江苏仪征)、六合(今属江苏)设蓝靛所,拨给土地专事种植蓝靛,称靛地。所产蓝靛专供上供织物染色之用。后罢,所需蓝靛统由民间征发。

  • 殿最

    官制用语。秦汉考核官吏治绩的术语。治绩最优者称“最”,最劣者称“殿”。《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凡言殿最者,殿,后也,课居后也;最,凡要之首也,课居先也。”凡郡国官吏征收租赋徭役,治理刑狱等情况,均

  • 摭言

    即“唐摭言”。

  • 平羌校尉

    官名。东晋、南朝置。初,晋永和三年(347)因仇池氐杨氏称藩于晋,遂拜杨初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平羌校尉、仇池公。后成为仇池氐杨氏专有,其统治者多兼领之。

  • 华亭

    又名华亭谷。地名。在今上海市松江区西。三国吴封陆逊为华亭侯于此。

  • 黄铜

    又名鍮、鍮石。始见于仰韶文化时期。1973年,陕西姜寨半坡型遗址出土一件黄铜片,含锌25%;稍后山东胶县(今胶州市)三里河、长岛店子等龙山文化遗址亦有黄铜的条状、片状物出土。这些早期黄铜片(条),大约

  • 南大王院

    官署名。辽代置。简称南院,掌六院部军民之政。天赞元年(922),耶律阿保机以迭剌部强大难制,析为五院、六院二部,各设夷离堇统之。会同元年(938),更夷离堇为大王,故六院部在朝又称南大王院。以南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