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字典>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国事共济会

国事共济会

清末政团。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五日(1911.11.15)由杨度、汪精卫成立于北京。以拥护袁世凯为目的。杨、汪各以立宪党与革命党的代表自居,宣称“两党之人,联合发起,以成斯会”。发布宣言书,鼓吹“实行停战”,召集临时国民议会,议决君主民主问题,以期和平了结。其建议遭到革命党人的非难,亦为清廷资政院所拒绝。十月十五日解散。

猜你喜欢

  • 驻粤八旗志

    书名。清长善、果勒敏、尚昌懋、吉和等主撰。二十五卷。卷首为敕谕,余凡官兵额设、建置志、经政略、职官表、选举表、人物志传、杂记、古迹八目。记自清康熙中废平南王派驻汉军起,中经乾隆二十一年(1756)加驻

  • 绅衿优免例

    清代对现任、退职官员以及举监生员给予赋役优免待遇之规定。清沿明制,顺治二年(1645)定例:内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丁三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丁二十四,以下依次递减。外任官减其半。十四年定优免丁徭只限绅衿

  • 质主

    清代拥有永佃权之佃户。

  • 座位榜

    又称混榜、座图、座次榜。宋代科举考试时在考场前颁布的一种图榜。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亲试进士科举人,于崇政殿两廊设置座位,逐一标出举人姓名,又榜示座次,命举人依次入座。四年,据翰林学士晁迥等提

  • 柳兆薰日记

    书名。清柳兆薰撰。稿本。按日记载咸丰九年(1859)至光绪时作者经历,对于太平军在吴江芦墟、黎里等地活动记述尤详,诸如太平军乡官制度、地主领凭收租、芦墟关收税、物价以及清军抢杀掳掠等情况均有具体反映,

  • 方明

    相传为黄帝时人。曾与昌寓、张若謵朋、昆阍、滑稽给黄帝驾车时为御。见《庄子·徐无鬼》。

  • 粟末靺鞨

    隋唐时靺鞨七大部之一。位居最南,地处徒太山(一称太白山,今长白山)北,依粟末水(今松花江),南与高丽为邻,西接契丹,大体分布于以今吉林市为中心的松花江中游地区。颇受内地与高丽文化影响,社会发展较快。胜

  • 唐折冲府考

    书名。清劳经原撰。四卷。府兵制度始自西魏,周隋之世间有增设,至唐而其制度始完备。但新、旧《唐书》所载资料不甚详确,立府之数,说法不同,劳氏以两《唐书》有关资料为主,参以传记、地理之书,旁及诸家文集、石

  • 王彰

    ?—313十六国时匈奴左部人,居太原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西晋惠帝时,外戚杨骏辅政,欲辟为司马,不受。汉主刘渊倚为左右手,刘聪拜为中军大将军。曾以聪游猎无度,谏之,几被杀。寻进骠骑将军、定襄郡公、太

  • 江西日日官报

    报纸名。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1907.4)在南昌创刊,前身为九江《江报》。李之鼎经理,官府拨款津贴,派销全省。立言反动,敌视革命,被《民呼日报》斥为“日日殃民报”。宣统三年闰六月初一日(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