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招讨使
官名。金代招讨司置,员二人,从四品,佐招讨使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元代招讨司不设达鲁花赤者亦置一人。明代或置副招讨,为七官名号。
官名。金代招讨司置,员二人,从四品,佐招讨使招怀降附、征讨叛离。元代招讨司不设达鲁花赤者亦置一人。明代或置副招讨,为七官名号。
官署名。即“旗籍清吏司”。旗务使司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奉天(今辽宁)设,掌本省旗民事务,置旗务使一人,下设佥事、科员等。宣统元年(1909)裁。
麹氏高昌赋税项目。据新疆吐鲁番北朝时高昌墓葬出土文书,按民户土地所征纳的麦、粟等谷物称大调,而按丁男所征收的柴薪等称小调。
明代西藏黄教喇嘛。隆庆五年(1571)赴蒙古土默特部会晤俺答汗,使其皈依黄教并邀请三世达赖。万历六年(1578)俺答汗与三世达赖在青海会谈时,授以“额齐格喇嘛”(意为父亲喇嘛)之号。
古星图。发现于敦煌经卷中,是世界上现存古星图中星数较多、测绘较早的一幅。约绘制于唐中宗年间。图上有一千三百五十颗星,分别用圆圈、黑点和圆圈涂黄三种方式绘出,与古代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传统星名相对应。
晋时选举科目名。为九品中正之二品;一说为二品中之优异者。《晋书·邓攸传》载:攸以孝致称,清慎平简,“举灼然二品”。
在今西藏日喀则郊区。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在山麓建扎什伦布寺,成为入清后历世班禅额尔德尼驻锡地和后藏政治、宗教中心。
又称系省额屯田、屯田省庄。名义上的官田。唐末五代的内地屯田,宋初大多给与民户主佃,子孙世相承袭,多数输纳租课,亦有仅纳两税,或既纳两税复输租课者。按法令,省庄田允许交易,惟须立契约,缴纳印契钱。互相交
春秋时鲁国公族。鲁桓公除太子庄公为国君外,另有三子:仲庆父,其后裔称仲孙氏或孟孙氏,简称孟氏;叔牙,其后裔称叔孙氏,简称叔氏;季友,其后裔称季孙氏,简称季氏。三家俱出自桓公,故谓之“三桓”。后势力逐渐
1621—1673清初山东邹平人,字宛斯,一字聪御。顺治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璧知县。一生博学好古,殚研经史,尤致力于《左氏春秋》。因专治上古史,时人称之“马三代”。用纪事本末体改编《左传》,成《左传
宋明间对官僚贵族子弟和有财有势者的称呼。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江阴汤廷尉《公余日录》云:‘明初闾里间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如元末明初江南巨